“潇湘馆的竹影还没散,贾府的匾额就被人卸了。”《红楼梦》里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林黛玉病逝后仅仅半年,曾经贵不可言的贾府就被皇帝抄了家。表面上是贵族家庭的盛极而衰,暗地却是这个弱不禁风的林家孤女,家族背后势力对黛玉在贾府所受不公的发力,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个被曹雪芹藏在“草木之人”背后的顶级家族。
被当成“孤女”的顶级官二代,林黛玉的真实身份比贾府还贵重
大家可别觉得林黛玉是只会投靠外婆的穷亲戚。她爹林如海,那可是康熙朝的超级学霸,祖上更是五代列侯,到他这辈不走世袭,直接考中探花郎,后来还当了江南盐政。
要知道清朝的盐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兼税务局局长,管着全国最有钱的地儿,一年经手上千万两白银。当年贾雨村穷得连进京的盘缠都没有,还是靠林如海写了封推荐信,才当上应天府知府。就这能量,贾府那个靠祖上军功吃饭的世袭爵位,在林家面前,根本不够看。
更为关键的是,林黛玉只是贾母的外孙女,老太太为什么把她当宝贝宠?不光是疼女儿的孩子,更因为这是巴住林家背后关系的重要人物。想想看,贾府是武将世家,林家是文官清流,一文一武互相帮衬,本来是朝堂上稳固的组合。当年林黛玉进贾府时,光陪嫁就带了四个老嬷嬷、六个丫头,箱子里装的全是苏州织造进贡的云锦,连喝茶的杯子都是定窑白瓷,这哪是孤女投靠,分明是林家给贾府送宝贝来了。
黛玉咽气的时候,贾府把护身符全搞丢了
林黛玉断气那天,其实发生了几件大事,头一件是“木石前盟”彻底黄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看着是小儿女谈恋爱,说白了就是贾母想把贾林两家的势力拧成一股绳。谁知道王夫人玩了手掉包计,让宝玉娶了宝钗。
这事放在现在就是撕毁商业合同,放在当时就是打了整个文官集团的脸,林家没人了,但满朝文武都看着呢,贾府说话不算数,以后还怎么在官场上混?尤其是那些受过林如海恩惠的官员,心里都犯嘀咕连自家准孙媳妇都能坑,跟这种人合作能有好?
再是宫里的元妃也快不行了。贾府能风光,靠的是“两个女人”:一个是在宫里当贵妃的贾元春,一个是在府里镇宅的贾母。元妃代表皇帝的恩宠,贾母代表贵族的体面,而林黛玉,就是连接这两者的关键。可元妃在黛玉死前三个月就开始咳血,黛玉一咽气,宫里立刻传来消息说元妃“痰气壅塞”。皇帝心里明白,贾府的靠山都倒了,这不正是收拾他们的好时候?就像下棋,对方的车和马都没了,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最狠的就是贾雨村反水了。这个当年靠林家发迹的家伙,听说黛玉死了,当天就写了封密折给皇帝,把贾赦强抢石呆子扇子、王熙凤放高利贷的事全抖落出来。您可能奇怪,贾雨村不是贾府的人吗?错了,他的恩人是林如海。当年林如海帮他复职,他每次拜见都得在林氏宗祠前磕头。现在林黛玉没了,他跟贾府再无瓜葛,反而得靠弹劾旧主来表忠心,官场就是这么现实,昨天还称兄道弟,今天就能递刀子。
林家没人了,但满朝文武都还记得那个“探花郎”
先说江南官场。林如海在江南盐政任上,提拔了二十多个知府、知州,这些人现在遍布两淮、江浙。当年贾府在扬州有十几处当铺,为什么没人敢找事?因为当铺掌柜的见了当地知府,递的都是“林大人旧部”的名帖。但黛玉一死,这些官员态度全变了,以前给贾府面子,是看在林如海的份上,现在林家没人了,谁还惯着这群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抄家时,第一个举报贾府在江南私占官田的,就是当年林如海的门生,现在的应天知府。
再说“清贵”和“武勋”的矛盾。清朝官场分两派,一派是靠科举上来的文官,讲究礼法道德,一派是靠军功上位的武官,讲究拳头说话。林家是文官中的顶级清流,贾府是武官中的老牌贵族,本来靠联姻勉强和平共处。
但黛玉一死,文官集团没了顾忌,御史们开始疯狂弹劾贾府,什么居丧期间纳妾、私设公堂打人、拖欠国库税款……这些事以前也有,但没人敢说,现在全成了罪名。皇帝正好借这个机会敲打武官集团,你们看看,连文官的姻亲都看不下去了,朕再不收拾,天理难容啊!
还有民间闲话。林黛玉在文人圈有多火?她写的《葬花吟》传到外面,连茶楼说书的都改编成段子,说“荣国府逼死孤女”。老百姓不懂政治,就知道大观园里的姑娘死得惨,死前还在喊宝玉的名字。这种舆论传到宫里,皇帝就得考虑“民心”:如果不抄贾府,百姓会说朕包庇权贵。抄了,还能落个“为民除害”的好名声。
抄家时的细节,暴露林家“迟到的报复”
当锦衣校尉冲进贾府时,处处透着林家的影子,查抄清单里的“江南贡品”。抄家时,从贾母屋里搜出十二幅唐寅的真迹、二十箱苏州刺绣,这些都是当年林如海任上送给贾府的嫁妆。
本来是亲家之间的馈赠,现在黛玉没了,这就成了私吞贡品的证据。负责登记的官员特意在清单上批注:“此乃江南盐政衙门十年贡品,与户部账册不符”,而这个官员,正是当年被林如海弹劾过的盐商子弟,如今借着抄家公报私仇。
再看北静王的态度。以前贾府和北静王走得近,两家经常互送礼物,宝玉的玉还是北静王给的。但抄家那天,北静王的王府大门紧闭,连个探听消息的人都没派。为什么?因为北静王属于武官集团,之前靠林家的文官关系平衡朝堂,现在黛玉死了,林家旧部都站到皇帝那边,北静王再帮贾府,就是跟整个文官集团作对。官场如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林家这关系一断,所谓的“贵族同盟”立刻作散了。
而贾雨村的表现最为直接。这人当年在葫芦庙穷得吃不上饭,是黛玉的母亲贾敏(贾母的女儿)资助他进京赶考。现在他负责监抄荣国府,看到王熙凤屋里的鎏金香炉,直接踹了一脚:“当年在林大人府上,见过比这好十倍的。”抄到黛玉的潇湘馆时,他盯着墙上的《斗寒图》冷笑:“林小姐若在,断不会让贾府如此胡来。”
表面是惋惜,实则是向皇帝表决心,我跟林家没关系了,现在只听您的。这种背叛,恰恰说明林家当年的影响力有多深,深到让曾经的亲信都要靠践踏旧主来证明忠诚。
黛玉葬花时,就已经埋下贾府的结局
再回头看黛玉刚进贾府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拜见舅舅,而是去给父亲的门生,时任应天府知府的贾雨村送书信。那时候的她,带着林家的贵气,连王夫人都得客客气气。后来她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表面是说自己在贾府受气,其实暗指贾林两家的联姻关系越来越脆弱:贾母老了,林如海死了,她在贾府也就失去了依靠。
她葬花时哭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其实是在给自己的家族命运预言,林家的清贵,容不得贾府的腐朽。当她在宝玉大婚之夜焚稿断痴情,烧掉的不只是诗稿,更是贾林两家最后的情分。那些飘起来的纸灰,就像林家的势力,看着散了,最后还是在各地落下。
现在再看抄家时,贾府的子孙跪在雪地里,曾经的美食换成了窝窝头,曾经的奴婢成群变成了树倒猢狲散。而这一切的转折点,就是那个总被认为“爱哭、体弱”的林黛玉。她用自己的死,完成了对贾府的“软报复”:没有她,贾府的腐朽暴露无遗,没有她,贾府的贪婪显得格外刺眼。
原本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利益最后被人分开。贾宝玉也没有梁山泊和祝英台的勇气,不敢背叛家族和黛玉长相厮守,最终辜负了林黛玉,所有东西都像黛玉葬花那样,落得一场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