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美国加州约巴林达市的尼克松图书馆内,陈列着10尊20世纪影响世界的政治人物的雕像。

这10个人都是尼克松较为钦佩的政治家,值得一提的是,这10尊雕像中有两尊是坐像,且位于前排,其余的全都是站像。



而那两尊坐像却都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孔,每当有游客看到这两尊坐着的雕像,便总能联想到1972年2月21日的那个下午,位于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的书房内——那场正在改变世界的谈话...

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这场被称为“中美破冰之旅”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主角——毛泽东与尼克松也深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的瞩目。

对于这场改变世界的谈话内容,尼克松在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道:

“这次会谈,使人觉得像是几个经常来往的熟人在聊天,一些十分严肃的原则性的主题,在毛泽东诙谐随意的谈吐之中暗示出来。”

那么,尼克松为什么会这样说?

尼克松首次会见毛主席

1972年2月21日上午十一点半,随着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缓缓来到周恩来总理面前伸出了手,进行了“世纪之握”。



随后,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尼克松前往了钓鱼台国宾馆下榻。

此时的尼克松刚刚经历了数小时的飞行,加上有时差的原因,身心疲惫的他想要冲个热水澡。

可他刚刚走进宾馆的房间,基辛格便匆匆赶来:
总统先生,毛泽东想要在他的卧室接见您。

这个毛主席接见外国元首,为什么不在正式的会议场所,而非要选择在私人的卧室里呢?这像什么话!

尼克松不禁有些诧异。就算你有极其重要的事情,也应该提前通知自己吧,而不应该是随心所欲地临时起意。而且自己刚刚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北京,应该休息一下再会见中国领导人。

面对毛主席的“发号施令”尼克松有些不耐烦。



基辛格连忙解释道:

总统先生,按照现在中国的外交惯例,外国元首到访中国,一般都是由周恩来总理出面接待,访问快要结束了,毛主席才会出面。

毛主席如今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太好,不方便出席各种活动。

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元首到中国访问,都以受到毛主席接见为荣,而且想要见上他一面,需要提前预约,且不是所有人都能预约成功的。

现在,毛主席亲自点名想要见您,说明他很重视改善美中两国关系一事,如果您现在不去见一见毛主席,恐怕今后很难有机会了。

尼克松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那还等啥”!尼克松立即穿上外套,跟基辛格下了楼。

随后,他们乘坐红旗轿车,缓缓地驶入里中南海,走进了毛主席的书房内。



此时,年近八旬的毛主席已经在他的菊香书屋等候了一段时间,尼克松入门后,主席挺直了身子站立了起来,并用威严冷峻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这位美国总统。

见到毛主席后,尼克松既紧张又兴奋,就像个小学生见到了德高望重的严师一般。

眼前的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丝毫没有英雄迟暮之感,尽管两人相差了近20岁,但毛主席的气场和精神却与自己无异,甚至更胜自己一头。

随后,毛主席缓缓张开他那宽大有力的手掌,尼克松赶紧快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



据尼克松后来回忆说,毛泽东的房间陈设十分简单,虽然远不如白宫的总统办公室那般豪华阔气,但却十分有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只见他的桌上和床头都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稿,可以看出,毛主席是个嗜书如命、喜欢钻研问题的人。

而就在这间朴实无华、堆满书籍的房屋内,一场改变世界未来趋势的谈话,即将展开...

尽管当时毛主席的身体很虚弱,但他眼里发出的光芒依旧锐利;尽管他讲话有些困难,但也十分具有幽默感。



谈笑之间,乾坤扭转

毛主席开门见山:

我喜欢你这个右派,你当选美国总统时,我还投了你一票的。这个民主党如果再上台,我们也不能不同它打交道。

尼克松回答道:我想,目前在美国,像我这样的右派可以做那些左派只能口头上说说的事情。

随后,两人开始了正面的“交锋”。

毛主席讲道:

“昨天你在飞机上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要我们出的问题限制在哲学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尼克松表示,自己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读了主席的诗词和文集,他发现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思想性很强、哲学意味浓厚。

说完后,尼克松连忙夸赞道:主席,您的著作可是改变了世界啊!

毛主席十分谦虚地说道:我哪里改变了世界呀,我只是改变了北京周边的几个小地方而已。



听到话题转到了自己身上,基辛格也十分谦虚地说:我过去在哈佛大 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读主席的选集。

就这样,毛主席与尼克松的谈话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当尼克松准备更进一步谈论台湾问题、中美关系、越南问题时,却被毛泽东打断了:具体问题你找他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