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全称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准格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全州下辖5县2市,东西长540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7.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回族民族自治区域。
作为一个地级行政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面积甚至比省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大一些。
宁夏的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昌吉州比宁夏还大出了一个上海市。
不过我们看地图,昌吉州的版图并不是完整的,中间被乌鲁木齐“拦腰切断”了,形成东西不相连的两部分,西部是昌吉市、呼图壁和玛纳斯三个县市,东部是阜康、木垒、奇台和吉木萨尔四个县市。
虽然东部四县面积比西部要大一些,但西部作为自治州州府昌吉市所在地,理所当然成为自治州的主体,而东部四县则成为了全国面积第二大的地级“飞地”。
昌吉州的这种版图形态对当地发展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东部四县游离在外,当地民众对州里归属感不强,而自治区首府近在咫尺,东四县则更亲近首府乌鲁木齐。
如果乌鲁木齐能把中间那段划给昌吉,使昌吉州成为一个整体,那么会不会更利于全州的统筹规划发展?
其实早在2007年以前,昌吉州的土地是连在一起的。2007年8月1日,原昌吉州的米泉市划入乌鲁木齐,并和原东山区合并为米东区,从而使昌吉被乌鲁木齐分割成了互不相邻的东西两部分。
不过在更早些时候,情况则恰恰相反,当时是乌鲁木齐被昌吉分割成两部分,后来经过一系列区划调整,形成如今的局面。
乌鲁木齐在清朝时曾名“迪化”,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后亲自赐名,意为“开导教化”,富含一定的政治寓意。
清时的迪化府所辖范围非常大,包括现在的昌吉州、以及吐鲁番的大部分地区都归迪化府所管辖。
从清末新疆建省到民国直到新中国初期,今州境内各县均归迪化府所辖。
1954年2月,迪化改名为乌鲁木齐。同年7月15日,昌吉回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昌吉县。此时昌吉面积较小,仅辖乌鲁木齐、米泉、昌吉3个县。
不过这时昌吉州却把乌鲁木齐分成了两部分,西边的玛纳斯、呼图壁两县成了乌鲁木齐的一块“飞地”。
1955年3月11日,昌吉回族自治区更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当年7月,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
1958年,乌鲁木齐和昌吉州区划发生重大调整。本属乌鲁木齐的呼图壁、玛纳斯、阜康、奇台、木垒和吉木萨尔6县全部划入昌吉州管辖,吐鲁番、鄯善和托克逊3县划入自治区直辖。
这次调整后乌鲁木齐面积急剧缩小,而昌吉州面积剧增,之前仅是乌鲁木齐的六分之一,此次调整后几乎是其面积的6倍,而情况发生巨大反转。
此时的昌吉州辖区是连续的一整块,下辖8个县,东西横跨四百多公里。
1959年12月,乌鲁木齐县划入乌鲁木齐市管辖。此后几十年间,乌鲁木齐从昌吉州零星划去过一些土地,不过对昌吉州和乌鲁木齐的版图形状基本没多大影响。
200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成立五家渠市,归自治区直辖。
2007年,随着乌鲁木齐城市的快速扩张,为了解决首府土地紧张问题,自治区政府决定为乌鲁木齐市扩容,把原归昌吉州管辖的米泉市整体划归乌鲁木齐管辖。
米泉位于昌吉州中间位置,市区南距乌鲁木齐市区仅17千米,距昌吉市区50千米。合并米泉不仅极大增加了乌鲁木齐的土地面积,米泉成为首府城市市辖区,发展上也能更上一层楼。
划入乌鲁木齐之后的米泉与东山区合并,改名为米东区。失去米泉后的昌吉州,至此被乌鲁木齐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不相连的两部分。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仅是乌鲁木齐面积六分之一昌吉把乌鲁木齐一分为二,如今彻底情况反转,乌鲁木齐把昌吉又一分为二,面积也仅有后者的六分之一大小了。
而乌鲁木齐合并米泉之后,版图形状也发生巨大改变,两头粗中间细,模样神似一个倒置的大漏斗,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