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晚,江西理工大学健身房里的一起普通器械使用纠纷,意外演变成全网关注的暴力事件。一名中国学生使用器械锻炼休息返回,被外籍学生强行霸占器械。当中国学生用中文沟通时,外籍生突然用英语轻蔑说:“你不会说英语吗?”,“这里是中国,你要说汉语!“
据伤者事后描述,对方召集多名同伴在健身房外实施围殴:有人用戴戒指的手击打其面部,有人从背后抱住限制反抗,直至其满脸是血、意识模糊。在场学生拍摄的视频中,能清晰听到“打死他”的英文辱骂声。
校方在事发24小时后发布声明,称“正配合警方调查,绝不偏袒任何一方”。但这份看似公正的回应,反而激起更大质疑——有学生扒出该校留学生宿舍配备独立卫浴和24小时供电,而中国学生宿舍至今使用公共澡堂。这种“内外有别”的待遇,让“不偏袒”三个字显得格外刺眼。
争议焦点:特权、法治与尊严的博弈
留学生特权为何屡禁不止?教育部就明确要求“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但现实中,很多高校为冲刺“国际化排名”,仍在变相提供特殊待遇。如某中部高校给留学生发放每月3000元“适应补助”,远超中国大学生助学金标准。这种“超国民待遇”直接导致部分外籍生产生特权意识,甚至将“校方不敢管”当作护身符。
校方回应为何难服众?公众的愤怒不仅针对施暴者,更源于对处理机制的不信任。2019年福州留学生推搡交警仅被留校察看,2023年青岛外籍学生课堂辱华仅作口头警告,这些“前车之鉴”,让网民提前给江西理工事件贴上“从轻发落”的标签。校方至今未公布涉事留学生国籍、是否取消其奖学金等关键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大事化小”的猜测。
法律红线到底在哪儿?北京某律所合伙人指出:“根据《刑法》第234条,故意伤害致人轻伤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外籍人员不享有司法豁免权。”现在就看最后伤情定性如何。但现实中,外籍生暴力事件多以《治安管理处罚法》调解结案。这种“刑民不分”的处理惯性,让“依法严惩”的呼声屡屡落空。
深层反思,国际化≠特权化
教育公平不能双标。当中国学生为四人间宿舍安装空调请愿三年未果,留学生却享受着单人间和免费健身房;当本土学子为奖学金挤破头,部分高校却给外籍生开出“免试入学+全额补贴”的条件。这种用资源堆砌的“国际化”,本质上是牺牲教育公平换取排名数字。
勇气教育严重缺位。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现场20余名中国学生无人上前制止。有目击者坦言:“不是不想帮,但校规规定‘参与斗殴一律处分’,谁都不想拿毕业证冒险。”当校规变成束缚正义的枷锁,当见义勇为的成本高到难以承受,“沉默的大多数”现象注定反复上演。
文化自信需要制度支撑。从“山东大学学伴计划”争议到此次英语挑衅事件,本质上都是文化不自信的投射。真正的大国风范,不是靠谄媚讨好吸引留学生,而是用平等姿态赢得尊重。武大2019年一次性清退92名成绩不行或违反校纪的留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要求选择汉语授课本科/研究生专业外籍生通过汉语四级考试(HSK过四级≥210分),这些案例证明:严格管理反而能筛选出真正认同中国文化的求学者。
用透明与公平重建信任
司法程序必须公开。警方应尽快公布伤情鉴定结果,如构成轻伤立即刑事立案;校方需公示涉事留学生处理决定,用“取消居留许可+驱逐出境”的案例树立法治标杆。
管理规则必须统一。立即废止留学生特殊待遇,推行中外学生混宿、共享奖学金评审标准;增设《中国法律与文化》必修课,考试不合格者不予续签签证。
监督机制必须落地。建立全国高校涉外事件公示平台,对于暴力、歧视等行为,无论涉事者国籍一律公开处理结果;开通学生匿名举报通道,打破“校方捂盖子”的潜规则。
写在最后
这起事件最该被记住的,不是施暴者的嚣张,而是中国学生坚持说“这里是中国”的尊严。当985高校每年耗费数亿元讨好留学生,当本土学生在自己校园里沦为“二等公民”,这样的“国际化”早已背离教育初心。
真正的文明,从不需要用特权来证明包容;真正的强大,从不会因肤色而区别对待。期待江西理工事件成为扭转风气的转折点——毕竟,让每个学生都能挺直腰杆说“这里是中国”,才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仅为示意,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