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江西理工大学校园内的一幕,点燃了全国网友的怒火:一名中国学生因健身器械使用问题与外籍学生发生口角,随后遭到几名外籍学生围殴,被打的满脸是血,几乎毁容,而他甚至都不忍心让父母看到自己如今的模样,令人既心酸心疼又愤怒至极!
这名学生最终住进医院,多处受伤,而打人者却未见明确处罚消息,学校的回应依旧保持“中立”。被打学生触目惊心的画面,和后续的发展,点燃了全国网友的怒火,也将留学生优待话题再次推上了热搜。
深入事件的细节,除了愤怒更多的是心寒,外籍学生想要直接强占器械,不顾中国学生还没使用完,中国学生积极沟通换来的却是对方用英文的“挑衅”,一句“你会用英文吗?”,把外籍学生的高傲体现的淋漓尽致。
愤怒至极!中国学生遭外籍生群殴满脸是血,网友:学学哈工大!
中国学生即便不擅长英语,也不会忘记骨子里血脉的尊严,他当即表示“这里是中国,是你要说汉语!”随后用英文回怼表示自己的不满,没想到却激怒了外籍学生,在中国学生健身会去的路上,被外籍学生找来的几个同伴围殴。
可就在中国学生被打的满脸是血,甚至意识模糊倒地不起的时候,围观者有不少中国学生,却无人上前制止,外籍学生的无法无天和同胞的冷漠围观,不禁令人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国际化的真谛又是什么?
这起事件已经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校园冲突了,更是我们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一面照妖镜。众所周知,为了提高国际化指标,不少高校对留学生采取"特殊化"政策:优质住宿条件、高额奖学金、较低的学术要求等等。
江西理工大学也不例外,据该校学生反映,外籍留学生享受双人间、24小时供电、独立淋浴等条件,而本国学生则住在六至八人间,晚上还要按时断电。这种物质条件上的差别对待已足够令人不满,更可怕的是,这种差异待遇还延伸到了行为规范和处罚机制上。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对待,让一些外籍学生滋生了特权心理,认为自己在中国校园内可以不受约束,犯了错也不会面临严肃处理。江西理工大学事件后的官方回应就显得相当暧昧:"正在调查,会配合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这种模糊处理方式让人生疑:如果打人者是中国学生,处理会如此迟缓吗?
高校追求国际化没有错,错的是片面理解国际化的内涵。真正的国际化不是对外国人卑躬屈膝、区别对待,而是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共同创造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当我们用双重标准对待本国学生与留学生时,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更伤害了中国学生的自尊心和国家认同感。
留学生打人、国内学生的冷漠,追本溯源都是特权的错!
留学生打人、国内学生的冷漠,追本溯源都是高校给予留学生特权太多的缘故,因为特权太多,所以留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这所学校里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忽视道德层次的问题直接抢走中国学生的健身器材,也可以忽视法律层次的约束直接对中国学生大打出手。
也是因为特权太多,国内学生面对同胞被留学生围殴,没有一个同学敢于伸出援手,甚至连喊一声"住手"的人都寥寥无几,有网友痛心地质问:"江西理工没有男人吗?"这话虽然刺耳,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种集体沉默现象值得深思:是什么让年轻人在面对不公时选择噤声?是害怕惹麻烦,还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外籍人士的畏惧心理?可若是没有学校特权下的区别对待,这些学生们还会如此冷漠吗?
比较鲜明的是,类似事件在不同学校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网友建议江西理工大学学学哈工大,就是因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曾有过值得借鉴的案例。当外籍学生在该校违反规定时,学校采取了严肃处理态度,不因国籍而有所偏袒。这种"法不阿贵"的做法赢得了广泛赞誉,也树立了良好的校园秩序和国际化形象。
校园应该是激扬青春、充满活力与正义感的地方。当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校园里,面对外国人的不公正对待时不敢吭声,这本身就是教育的失败。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如果连这些基本品质都缺失,再高的分数、再好的英语,又有什么意义?
面对江西理工大学的这起事件,我们期待的不是模糊回应和拖延处理,而是明确的调查结果和公正的处罚决定。学校也应反思自身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需要重新审视留学生管理政策。国际化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而非制造特权阶层。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应在同一规则下学习生活,享受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当我们的校园能够做到不因国籍而区别对待,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这不仅关乎一所学校的声誉,更关乎一个民族的自信与尊严。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