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朱德被授予元帅,而且是十大元帅之首。
林彪统帅的四野在东北所向披靡,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陈毅、粟裕统帅的华野战功赫赫,创下了淮海战役60万人胜80万人的奇迹,刘邓统帅的中野在太行山无坚不摧,彭德怀在朝鲜统帅数十万志愿军打出了70年和平发展的时间。
讲到这里不禁有人要问,从长征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百团大战乃至决定国共命运的三大战役,似乎这些战役里都没有朱老总的身影,他凭什么为十大元帅之首?
在回答这个疑问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党史、军史对朱老总在军中地位的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
请大家一定要将关注点放在“主要”两个字身上,建军的元老和领导人不少,但能配得上这两个字的,则少之又少。
单就建军来讲,被誉为创建者的有周总理、彭德怀元帅、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等。
被誉为缔造者的有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叶剑英元帅等人,而被誉为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的除了毛主席、贺龙元帅,以及牺牲的叶挺将军,就只有朱老总了。
而广大军迷的疑问,看似振振有词,实则用一句话就足以回答: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朱老总自1911年上马从戎,到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创建我军,历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可谓戎马一生。
当然了既然很多人对于朱老总为何能成为十大元帅之首,存有这么大的疑问,那我不得不展开仔细说说。
如果你详细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若是少了朱德,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创建新中国将更加的充满艰难险阻。
朱老总的“红军之父”的威名,可不是随口一提的,而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之时,朱老总已经年过40了,且不是起义军的领导核心,三位领导是周恩来、叶挺以及贺龙。
但是,朱老总利用自己在旧军队中的威望,做了很多事情,要不是他及时察觉敌人已经发现情况,而及时向周恩来通风报信,南昌起义很可能就腹死胎中了。
这是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起义部队一路向南疾驰的时候,朱老总做的这两件事,是其他人所不及的。
第一件事就是三河坝战役。
1927年9月,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于三河坝兵分两路,一路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率领南下潮汕,计划在广东打抢占先机,攻占一个港口,以获取苏联的援助而做长期打算,而朱老总率领部分兵力负责拖住敌人,为主力南下争取时间。
三河坝分兵后朱老总的兵力约3000人,经过3天3夜的血战伤亡惨重,撤下来时仅剩2000多人。这时朱老总与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绑采带领的200多人(粟裕就在这个队伍里)汇合,得知起义军已经败北。
朱老总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主力起义失败,自己带领的队伍损失惨重,与组织彻底断了联系,是带领大家继续战斗,还是原地解散?
队伍早已人心惶惶,岌岌可危的形势让很多人撂挑子不干。
当队伍走到江西天心圩时,仅剩800人,师团级党委和军事主官只剩下团级指导员陈毅、74团参谋长王尔琢,其余的人全成了逃兵。
此时地队伍军心涣散、稍有不慎就会分崩离析。
南昌起义的主力来源于国民党二方面军的主力,队伍的核心是黄埔生,若是在天心圩将这些黄埔精英遣散,光依靠井冈山的农民队伍,革命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就是之后井冈山会师为何称朱毛红军的由来,朱老总师承云南讲武堂,带领的几百人皆是黄埔精英,那时候的保定军校堂课、云南讲武堂的操场、黄埔精英的战场闻名遐迩,云南讲武堂的训练是异常严格的,而黄埔军校都是战场磨炼出来的,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
1928年井冈山会师时,抑制不住喜悦的毛主席特意换下一年四季的长布衫,连夜找人赶做灰布军装,只为能够衣冠整齐迎接赫赫有名的朱德。
在天心圩,朱老总振臂高呼:“大家知道,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仍旧要革命!”
“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1927年的中国革命,和1905年的革命类似,俄国在1905年失败后经历了短暂的黑暗,直至1917年,俄国革命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正经历低谷,也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必定会迎来1917,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就这样,在众人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刻,朱老总为革命保留了火种,朱老总毋庸置疑的成为这支部队当之无愧领袖。
部队改编为一个纵队,朱老总任总司令,陈毅任政治委员,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一个士兵支队,三个步兵大队。
这八百人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基础,成为你22年后令蒋介石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而国民党军兵败东北、折戟华东,这两支野战军的军事指挥官源自天心圩这800人中。
朱老总能在革命的危机关头,选择坚定不移的保留这些革命火种,这是其他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撼动的荣耀。
也恰恰是这800人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兵合一处,成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从这点讲,朱老总是当之无愧的十大元帅之首。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毛主席和朱德孕育了9大元帅的诞生。
两人在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后,虽然在前期的理念上有分歧,可为了大局,朱老总依然坚定不移的选择支持毛主席。
从红军创建伊始,朱老总就担任军事方面的总指挥,毛主席是前委书记。
两人在合作的过程里,虽然出现了理念上的冲突,陈毅也选择支持朱老总。
1929年中期,毛主席一度卸任总前委工作,外出调研。
但是,朱老总、陈毅在之后的军事斗争中发现没有毛主席是真的行不通,毛主席思维敏捷、军事能力出众,有着异于常人的战略目光。
此时,摆在朱老总、陈毅面前的一个巨大难题,是继续固执己见,还是放下身段请毛主席回来?
最后,还是朱老总,为了革命,为了红军的前程必须要请毛主席回来主持大局,而此时周总理也从上海寄信回来(九月来信),信中阐明毛主席的重要性。
于是,陈毅负荆请罪,毛主席被请了回来。
毛主席一归位,战局立马起死回生,可以说是立见成效,1929年年底,古田会议后,毛主席再次当选前委书记。
从上述而言,朱老总的度量不是一般的大,他敢于低头认错,虽然他是讲武堂的职业军人出身,可谓身经百战,但他仍然打心底对毛主席心服口服,愿意配合毛主席领导队伍。
毛主席曾说:朱老总肚量如海,意志如钢!
没错,朱老总在生死存亡之际,愿意放下身段,认可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此等格局,对当时的红军避免分裂、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若是朱老总自以为是,红军将面临怎样的结局?一定会越打越被动的。
朱老总、毛主席的默契配合,使得蒋介石连续三次大规模围剿以惨败收场。
第四次反围剿时,在王明、博古等人的作祟下,毛主席暂时失去了指挥权,是朱老总和周总理依靠毛主席的方法,痛击了国民党军。
第五次反围剿时,李德和博古刚愎自用,选择和敌人硬碰硬的阵地战,致使红军死伤无数。
饶是如此,朱老总在指挥温坊战役时,用兵如神,获得第五次反围剿中难得的胜利。
那些口口声声质疑朱老总军事能力的人,不知能否明白,不是朱老总的军事能力不行,是他站的角度和位置不一样而已。
遵义会议时,张闻天和王稼祥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毛主席这边,而后朱老总义无反顾的选择支持毛主席,这一举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让很多摇摆不定的人选择了支持毛主席。
自遵义会议起,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有了很大的发言权,朱老总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给予了毛主席最大力度的支持。
在当时的处境中,张闻天和王家祥的支持已经难能可贵,但具有丰富军事理论和重大影响力的朱老总,坚定不移的站出来支持毛主席,则更显得他弥足珍贵。
身居高位而不忘乎所以,关键之时而力挺毛主席,这绝对是大功一件。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分成了左路军和右路军,此时的朱老总和刘伯承在左路军,毛主席却在右路军。
当时,张国焘也在左路军,他仗着自己比兵强马壮,装备精良,架空了朱老总和刘伯承,企图多要权力,并不愿意北上。
危急关头,朱老总和刘伯承据理力争,坚定坚定的支持毛主席。
最终,在共产国际和朱老总等人的斡旋下,左路军幡然醒悟,选择了北上。
在大是大非面前,身为红军总司令的朱老总,坚定不移的选择正确的方向,这不就是大功一件嘛?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朱老总作为八路军总指挥,亲自部署了平型关战役,指挥部署几个主力师分别开辟敌后革命根据地。
不仅如此,他还担任了当时第二战区的东路总指挥,负责调动和协调八路军和友军的联合作战,对晋东南的日军予以重创,让敌方的战略攻势灰飞烟灭,为之后的战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解放战争的朱老总在军区发展、战略进攻、保障部署、野战军作战指导等方面的工作挑在肩上。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帝的咄咄逼人,他与毛主席联手决策了“抗美援朝”,并亲赴前线做出军动员。
解放战争之时,朱老总已经60高龄,但仍然亲力亲为策划、部署了我军的第一次大型城市攻坚战——石家庄战役,为此后的城市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经验,解放战争期间正是他在军工发展、战略进攻、保障部署、野战军作战指导等多方面的统筹,我们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由此不难看出,朱老总并非没有战功,也绝非没有指挥才能,而是与那些脍炙人口的大兵团作战、大型战役相比较,朱老总的军事才能多体现在战略决策,对全局的把控上面。
有道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再加上朱老总比较低调、内敛,平易近人,也不喜欢大家过多的宣传他,这才使得众多军迷认为他没有什么战功。
遥想当初大授衔名单传到台湾后,蒋介石发自肺腑道:也只有朱德才配得上元帅的称谓,这个人最厉害之处就是让人永远摸不透他有多厉害。
蒋介石没有评价将他打得落花流水的陈毅、粟裕,也没有评价在东北狠揍他的林彪,更没有评价在大别山和他鏖战多年的刘伯承、邓小平,更没有评价在陕北大漠仅凭几万人和胡宗南几十万人杀得难解难分的彭德怀,唯独对朱老总有如此高的评价,对你评价最精准的往往是你的对手,朱老总率领的红军(解放军)与蒋介石缠斗了几十年,我想蒋介石对朱老总的军事才能,应该更有发言权。
重中之重的是,朱老总的功绩绝不单单体现在军中,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更让人感动。
朱老总的这种精神让人钦佩,他对党、对军队、对国家的贡献和战功毋庸置疑,希望我们能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儿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