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这个概念始终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思考与讨论。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普遍希望能够置身于一个积极、和谐且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中。
这种期望无疑是合理且普遍存在的。心理学家Delroy Paulhus在研究中提出了“黑暗三角”理论,
涵盖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这三种人格特征。
他认为这三种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中,尽管我们通常不会将其表现出来。
当某人将这三种特质全面展现时,其内心世界可能极为深邃且令人不安:
一、过度自恋心理
自恋( narcissism )指的是由于自卑或过度自信,从而过度关注自己的状态。
自恋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
在本能的层面上,人们倾向于自我保护,表现为自私、虚荣和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这些人内心可能并不真正欣赏自己,反而感到自卑。
他们依靠外界的称赞和肯定来维持自我价值感,对于别人停止赞美他们时,会感到难以接受。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个体会不断从他人那里获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
如果他们的行为或意见受到挑战或质疑,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快。
这种现象在普通人中也时有发生。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每个人都会关注自己,但自恋者的自我关注度异常高。
他们抱有一种“乐观错觉(optimistic/positive illusions)”,认为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充满光明,因此形成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他们坚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优秀,有时甚至不惜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个人的社会互动,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Taylor Brown提出,
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人拥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现实,这种能力能够增强自尊心、维持高效能感,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这种错觉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视为自我增强的手段,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个体的心理健康。
然而,当这种认知扭曲超出了健康的界限,就可能引发人际交往的问题,严重时甚至损害个人的内心健康。
Paulhus在其研究中设计了多个实验,其中一个实验他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事物,发现自恋倾向较强的人对此有强烈的反应。
这些人即使完全不了解这个事物,也表现得仿佛对它非常熟悉,尽管这事物根本不存在。
实验中显示,
具有自恋特征的人会毫不掩饰地承认他们喜欢欺负那些较为弱小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恋行为可能演变为更加攻击性的行为,自恋者对周围人的影响逐渐增强,尤其是对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这种转变说明,自恋不仅是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对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二、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sm):
指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完全控制别人的心理,控制手段包括不道德的部分。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程度也分等级,低等级和高等级的人区别在于演技的优异程度,
低等级的人可能很快被看穿,而看穿高等级的人则需要很长时间。
在心理学领域,控制他人的心理状态是被接受的,但仅限于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
任何出于个人利益的心理控制都是不可取的。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即使需要执行一些单调乏味的任务,许多人仍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惩罚对手。
Paulhus因此引入了“日常施虐”这一新概念。
因此,倾向于马基雅维利主义的心理状态是极其危险的。
有一个案例涉及一位不道德的心理医生,他利用专业技能使三名处于情感低谷的女性病人爱上他。
根据职业道德,如果心理医生与病人产生情感联系,必须将病人转交给其他医生。
然而,这位医生未遵守规定,而是沉浸在控制这三名女孩的快感中,并成功通过了心理督导的检验,以保持其职业资格。
不过,这种情况终究不会持续太久。当事情暴露后,这三名女性发现了彼此的存在,
该医生被迫与其中一人结婚,并试图改过自新,但最终选择自杀。
他在自杀前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内疚和痛苦,他享受控制这些女性的感觉,同时也深感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迟早会失去自控力。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一种破坏性的人格特质,它不仅可能毁掉自己,也会伤害他人。
三、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是指
缺乏道德感和罪恶感的一种人群状态,通常这类人表现出高度的攻击性和冲动性。
精神病态也被称为反社会人格,可能是这三种心理状态中最为危险的,因为它涉及完全的良知丧失。
精神病态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涵盖了暴躁、冷漠、羞耻等多种情绪特征。
在心理学研究中,一些凶手就展现了这种心理特征,他们忽视道德和法律,以伤害他人为乐,极易发怒,且从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生理上,这些人的大脑皮层的警觉性低于常人。这种心理状态通常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形成,这类人往往难以适应社会。
如果你遇到一个经常表现出反常行为,如随意暴力或易怒的人,
请确保自己的安全,不要轻信其表象。
无论如何,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是保护自己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