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教育数字化为重要突破口,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2025年4月1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其中要求,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完善结果评价,开展多维度的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推动实现教学全过程、发展全要素伴随式数据采集,开展精准画像。强化全面发展育人导向,推进数字化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考试的数字化试点。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数据共享,推动院校、学科、专业评估数字化转型。


分析认为,教育部等九部门提出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支持的教育评价机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和战略考量:

一、突破传统教育评价的局限性

(一)单一评价维度问题:传统教育评价长期依赖考试成绩、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导致教育实践过度倾向应试化,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价值观等)。

(二)静态评价的缺陷:传统评价多为阶段性、结果性评估(如期中/期末考试),难以动态跟踪学习过程,无法精准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和个性化需求。

(三)主观性与片面性:教师主观经验主导的评价可能存在偏差,且难以覆盖大规模学生群体的差异化特征。

二、推动教育评价的科学化与精准化

(一)多维度数据整合: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学生学业表现、课堂互动、课外活动、心理发展、行为习惯等多维度数据,构建更全面的评价模型。

(二)动态学习分析:AI能实时分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长、错题分布、思维路径等),识别学生的知识盲区、学习风格和潜力方向,提供个性化反馈。

(三)预测与干预:AI算法可预测学业风险(如辍学倾向、学习倦怠),帮助教师提前干预,优化教学策略。

三、服务“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

(一)破除“唯分数论”:通过多维评价体系,推动社会从单一成绩导向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双减”政策的核心诉求。

(二)个性化教育支持:AI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推荐学习资源、调整教学难度,实现“千人千面”的教育方案,提升学习效率。

(三)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析学生的跨学科项目实践、协作能力等非结构化数据,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教育公平与资源优化

(一)区域均衡发展:大数据可监测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质量差异,帮助政府精准调配资源(如师资、设备、资金),缩小教育鸿沟。

(二)弱势群体关注:AI可识别偏远地区学生、特殊儿童等群体的特殊需求,推动教育帮扶政策落地。

(三)教师能力提升:通过分析教师教学行为数据,提供针对性培训建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响应国家战略与技术发展趋势

(一)政策导向:契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

(二)数字化转型需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和“十四五”规划强调以技术赋能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升级是核心环节。

(三)国际竞争驱动:全球教育领域正加速应用AI技术(如OECD的PISA测评已探索数字化评估),中国需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教育竞争力。

六、提升教育治理效能

(一)宏观决策支持:通过教育大数据的区域化、全国性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如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二)动态监管与评估:实时监测学校教学质量、政策执行效果,减少形式主义评估,提升管理透明度。

(三)潜在挑战与应对

尽管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前景广阔,仍需关注数据隐私保护(如学生敏感信息的安全)、算法公平性(避免偏见)、技术依赖风险(防止过度量化忽视人文关怀)等问题,需通过法规完善、伦理审查和多方协同治理加以平衡。

因此,这一机制的提出,本质上是将教育评价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以技术手段破解长期存在的评价难题,推动教育体系更公平、更科学、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是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54家高校、企业共同发起,于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迄今为止,联盟发展会员300多家, 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联盟由一批积极投身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教育事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性、全国性学术交流服务平台。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政府部门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联盟主要工作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

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称是“山西省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经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专业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独立法人组织。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及理事会资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计划,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山西省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示范应用推广平台,同时面向全国开展人工智能业务。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担任。研究院内设AI产业学院共建中心、实训实习就业中心、实验室建设中心、专家智库等6个职能部门。欢迎加入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智库,共同赋能高校AI人才培养及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高校区块链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区块链专委会(简称:高校区块链专委会),是由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贵州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网安、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4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19年12月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70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陈纯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顾问;福州大学教授蔡维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名誉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区块链中心主任陈钟教授担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任。高校区块链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区块链教育,为高校区块链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元宇宙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元宇宙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元宇宙专委会),是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汕头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市元宇宙协会、英伟达中国、海尔衣联网研究院、海豚大数据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国20多所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与虚拟现实领域专家赵沁平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李伯虎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名誉主任;清华大学信息国研中心可信软件和大数据部常务副主任邢春晓担任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任委员。目前已发展高校及企业会员30多家。高校元宇宙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元宇宙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为元宇宙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简称: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是由华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河北金融学院、重庆财经学院、苏州城市学院、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百度、海豚大数据科技等全国60多家高校、企业和机构共同发起,于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担任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任委员。高校数字经济专委会主要工作是促进高校数字经济专业建设及学科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数字经济专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家咨询服务。

联盟“资料图书馆”











微信咨询

说明: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来自公开网络,推送文章除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文章(单击就可查看):

. 办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