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于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如何为民解忧、马上就办?如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由上海大调研·澎湃新闻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推出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正在火热进行,今年的访谈将以“投资于人,打开民生新空间”为主题,为政府部门和市民群众架设沟通桥梁。
4月25日,上海市数据局局长邵军走进直播间,就公共数据开放情况、数据流通与安全、政务应用中的“AI幻觉”等热点话题予以回应。
4月25日,上海市数据局局长邵军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 主办方供图
运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2024年1月,上海市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市数据局介绍,为推动以公共数据为核心的数据开发利用,过去一年,上海无条件向市民和企业开放的数据目录有5900余个,覆盖交通、教育、民生等五十多个部门的5000余个数据集。目前“一网通办”累计服务超过690亿人次,49个“一件事”办件量突破了2500万件,上海市数据局在其中起到了技术支撑的工作。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省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城市,社会公众可以在平台上自由下载数据、开发利用。今年,上海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
上海市数据局介绍,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就是政府把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公共数据,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规则,授权给有能力的企业进行“粗加工”,再投入使用。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提出,将充分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等前沿技术,对涉及个人信息或商业秘密的公共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从技术层面确保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这些数据来源于市民、企业,经过加工处理后,又重新运用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此前,管理部门已经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上线了59个应用场景、122个数据产品、159个数据服务,累计调用量近8200万次。比如,在市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时,运用公共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最合适的保险额度。在市民日常生活的个人就医、智慧停车等场景中,通过公共数据授权应用,能进一步节约时间、简化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依托公共数据运营开发的数据产品,给企业提供了合法合规获取公共数据的渠道,节省了大量的数据获取成本。
政务领域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尚在探索阶段
上海市数据局介绍,如今国产大模型纷纷问世,很多城市都在开展类似的政务场景的应用,上海政务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深度思考的可靠性,都是市数据局在运用大模型新技术中需要正视和首先解决的问题。
以“随申办”中推出的一项最新功能“小申智能办”为例,其是将相关的大模型安装在本地的政务云专有服务器上,处理数据的全过程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同时,现在很多政务数据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都采用了加密技术、隐私计算、匿名化处理来确保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
此外,目前在政务领域运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更多集中在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中,这些工作相对规则、确定、可控,可以避免因“AI幻觉”带来决策性的错误,其最主要的价值是让居民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减轻窗口工作人员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