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当牛做马可愿意

文/钟岱穆

只吃些青草树叶

喝点清水

每天犁地拉磨

偷懒就要挨鞭子

你愿意吗?

你不愿意

牛愿意!

只吃些干粮野草

喝点白水

成天让人骑行千里

甚至要冲锋陷阵

你愿意吗?

你不愿意

马愿意!

诗人

钟岱穆,男,湖南醴陵人,民盟省教育委员,中国诗歌圈文学顾问,文教援疆三十余年,诗作《巅峰》、《西部黄昏》等风靡网络(百度“钟岱穆诗歌”可读作者更多诗作)

赏析

《当牛做马可愿意》是诗人钟岱穆于2025年2月发表在大观网的组诗中的一首,得到数万读者围观的诗,此诗好在以质朴直白的语言构建起独特的意象空间,诗人以良心洞察社会,启示人性,诗歌文本蕴含丰富的内涵,能让我们自发的将其与当下就业形势以及人和牛马的关系相勾连。

诗文语言简洁明了,几乎以口语化的形式呈现,没有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修辞。“只吃些青草树叶,喝点清水”“每天犁地拉磨” 等语句,用最朴素的文字勾勒出牛马的生存与劳作状态。这种简洁并非浅薄,反而以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读者迅速捕捉到牛马生活的艰辛与单调。在当代语境中犹如一柄锋利的社会解剖刀,其诗性批判穿透就业困境的表层焦虑,直抵后工业文明的精神病灶。这首短诗以极简主义的结构承载着多层次的解构能量。在当下就业压力山大的社会语境中,展现出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隐喻张力。这首诗通过牛与马的生存困境,直指当代职场中劳动者的结构性压迫,其文本内涵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存困境的隐喻

诗歌中牛马"只吃青草/干粮"与劳动者微薄薪资形成经济层面的镜像映射,"挨鞭子/冲锋陷阵"对应着KPI考核与职场狼性文化的暴力规训。这种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并置,揭示了后工业时代劳动异化的新形态——看似文明的工作制度下,劳动者仍难逃被物化为工具的宿命。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将牛马简陋的生存条件与繁重的工作任务进行鲜明对照。牛马饮食简单,却承担着高强度的劳作,“偷懒就要挨鞭子” 更凸显其生存的无奈。问答形式 “你愿意吗?你不愿意,牛愿意!”“你不愿意,马愿意!” 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和互动性,引发读者思考自身与牛马在面对此类境遇时的态度差异,深化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在当下就业语境中,“牛马” 成为劳动者自我调侃的流行语,形象地描绘出他们在就业困境中的处境。许多人如同诗中的牛马,为了维持生计,接受微薄的薪资和高强度的工作任务。他们像牛一样,辛勤耕耘,从事着基础而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却只能获取基本的生活资源;又像马一样,被驱使着不断前行,甚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 “冲锋陷阵”,稍有懈怠就可能面临职业危机。这种 “牛马” 状态反映出劳动者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

二、反讽修辞下的悖论

"你不愿意/牛愿意"的复沓结构构成深度反讽。表层语义展示牛马对的"自愿",深层却暴露劳动者在生存压力下的被迫选择。这种修辞策略精准捕捉到当代"社畜文化"的集体心理:青年群体以自嘲消解痛苦,用戏谑对抗,实则折射出对劳动尊严丧失的无力感。牛马"自愿"的悖论恰恰印证了劳动者已成为自愿套上数字辔头的“牛马”。诗歌结尾的空白处,回响着韩炳哲"自我比他人更有效率"的哲学叹息。 同时诗中字里行间也渗透着对牛马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它们艰辛生存状态的怜悯,也有对其默默承受、坚韧劳作精神的敬意。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更具韵味,让读者在品味中自然生发出对生命的坚韧与牛马奉献的感恩。

三、代际创伤中的隐形抵抗

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高校连年扩招使得这些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超千万,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传统行业岗位需求缩减,新兴行业虽有发展,但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要求颇高,导致大量求职者难以找到适配岗位。

职场环境也是压力巨大。“996”“007” 等工作模式盛行,加班文化泛滥,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被过度延长,个人生活空间被严重挤压。薪资增长缓慢、福利待遇不完善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使得劳动者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工作幸福感降低。"牛愿意/马愿意"的宣言构成拉康式的"误认":劳动者将资本逻辑强加的命运误认为自主选择,这种象征的暴力在诗中呈现为语言的反讽性断裂。两个"你不愿意"构成微弱的否定性震颤,这种"否定辩证法"在就业焦虑的重压下撕开裂隙。牛马意象暗示着逃逸路线的可能性——当青年开始拒绝成为"人形电池",躺平、划水、45°人生等亚文化实践,恰是对诗中"不愿意"的当代注解。从个人角度出发,劳动者在困境中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完全屈从于 “牛马” 般的命运。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为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积累资本;另一方面,要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重拾工作的意义和乐趣。诗中未言明的终极质问实为:当牛马化的生存成为集体无意识,我们是否还具有构想"人之为人"的想象力?

诗中"犁地拉磨"与"骑行千里"形成代际对照,暗示劳动压迫的历时性延续。父辈的体力转化为知识劳工的精神耗竭,996制度、35岁危机等新式枷锁,在诗歌的留白处形成强烈回响。这种创伤书写既是对劳动价值异化的控诉,亦是对人性复归的隐秘而深沉的呼唤!

四、就业是最大的人性尊严与公平政治

这首诗与当下就业形势的关联,促使我们进行深刻反思。从社会层面看,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大劳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遏制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和过度压榨现象。企业需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注重员工关怀,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当牛做马可愿意》这首诗,通过对牛马生存状态的描绘,为我们审视当下就业形势和劳动者处境提供了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关注就业市场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坚守人性尊严,追求更加公平、合理且有价值的职业生态。

在技术主义加速吞噬人性的今天,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预见了"劳动"概念的范式革命。当AI开始替代基础劳作,人类却陷入更深的生存性危机,诗歌中牛马的困境已演变为所谓的"幽灵困境"——我们越是追求效率解放,越沦为技术座架中的新型畜力,同时,社会成为老年人在岗位上煎熬,青年人在就业漩涡中大片失去机会的畸形状态!

钟岱穆的诗歌在良心地提示社会,为青年人创造更多就业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也是社会最大的公平!

诗评人

刘福玉,山东微山人。乌鲁木齐市物理高级教师、社会评论家,爱诗歌,爱阅读)。

注:要读诗人更多诗作,可百度一下“钟岱穆的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