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学生排队上校车。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四小学学生在踢足球。 资料图片

  全省优化整合近70%的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

  每年约2000名专科学历优秀乡村教师提升至本科学历

  形成749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开栏的话

  日前,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编制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启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从谋划转向落实。本报今起开设“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进行时——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各地各校以试点小切口带动全局性改革,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的创新实践。

  近日,江西铅山,武夷山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任明轩在劳动实践基地忙得不亦乐乎。去年此时,他还在离中心学校11公里的王村村完小上学,全校只有13名学生、5名教师,任明轩班上只有两名同学。

  变化源自江西全域推进的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工作。

  江西多山区,许多农村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口分散。2023年之前,江西省有100人以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8157所,小规模学校数量居全国第三。

  随着出生人口减少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大量乡村学校面临学位萎缩、年级断层、成班率低等问题,课程难以开齐,学习氛围不佳,师资力量偏弱,学生很难享受到优质教育。

  为此,江西从2023年起,开展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工作,抬高义务教育底部,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

  调整布局结构,解决后顾之忧

  “我校在2019年整体搬迁到新校址,由于配强了师资、改善了硬件,前后有200多名村小孩子涌入中心校就读。”武夷山镇中心小学校长付丽君介绍,2024年秋,中心校下辖只剩位于岑源村、王村村的两所村小,一共22名学生、8名教师,一名教师守着班上一两名学生是常态。

  为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多、布点散、质量弱、效益低”等发展困局,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应运而生。

  “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江西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印发《江西省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工作方案》,按照‘一县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档’要求,指导各县区制定‘1+8’工作方案,全方位补齐学位、餐位、床位、浴位和厕位等,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一批温馨、美丽的区域中心学校。”江西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介绍,省领导深入一线,教育、财政、交通等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各地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建议。

  在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入户调查、开展社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确定“试点先行,全域推进,重点优化3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的工作思路。

  2023年,江西在14个县区试点推进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优化整合工作,当年试点县优化小规模学校736所。同年,包括吉安市吉水县、抚州市临川区、东乡区等非试点县区主动作为,当年优化小规模学校904所。

  “关键是要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我们和教体局领导及乡党委、政府多次上门做家长工作,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觉得孩子要去更远的地方上学会不方便。但当他们看到配备了专门司机和安全员的校车,中心校食、宿、行等方面的保障后,就放下心来。”付丽君说。

  工作推进过程中,江西各地尊重群众意愿,不设定撤并指标,不搞“一刀切”,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宜留则留。截至目前,全省优化整合近70%的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妥善安置学生4.9万名、合理调配教师1.4万名,同时保留必要的1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2000多所。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专业能力

  在豫章师范学院附属安义县鼎湖镇板溪小学,学生万诗雨刚下音乐课就赶忙收拾起材料,赶到多媒体教室,下节课她将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手工模型。

  万诗雨是学校近年来接收的7个教学点的83名学生之一。

  “原来上课就是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现在不仅能在不同的教室上各种课,还经常和老师互动,做一些游戏,上学变得有趣多了。”万诗雨很喜欢新学校的新生活。

  而随着学生一起交流到该校的数学教师胡微,起初有点儿不习惯。

  “以前一个班只有五六个人,现在班上有33个人,我担心自己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些孩子都能听懂,和我结对的师傅就教我,课前可以多加一些导入,课中多一些互动。”胡微介绍,为了帮助原教学点的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不仅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还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为使教师资源进一步均衡,江西对撤并校1.4万名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其中66.74%、17.33%、5.89%、3.47%的教师分别调配至区域中心学校、县城学校、初中学校和幼儿园,推动校际师资均衡配置。

  同时,江西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每年约2000名专科学历优秀乡村教师提升至本科学历;创新实施全省基础教育师资硕士研究生培育计划,首批151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分别在4所高校进行培育;开展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由12所师范类院校在23个县区开展试点,探索构建“高教+基教”“大手牵小手”的协同共建模式,帮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749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开通“校园直通车”,服务孩子上下学

  刚过早上7时,家住江西省万载县鹅峰乡东溪村的谢婉怡、谢晟皓姐弟俩就背上书包,来到家门口的候车点与同学们会合。7时20分,“校园直通车”准时出现在东溪村村头,将村里4个候车点的学生一一接上。

  为让更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2023年秋季,鹅峰乡优化辖区内完全小学7所、教学点3个,全乡小学和初一学生集中到新建的鹅峰实验学校就读。

  鹅峰乡党委与万载县公交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为全乡学生免费开通24条“校园直通车”专线,建设40个学生候车点,覆盖行政村9个,惠及968名学生。

  随着江西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工作的全域推进,越来越多“校园直通车”行驶在赣鄱大地上。

  “江西省教育厅会同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指导各地各校按照寄宿管理、乘坐公共交通、校车接送、自主管理4种模式,分类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通过开通道路客运班线、城市公交延伸线等形式,逐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上学交通服务保障条件,对学生实行优惠乘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实行免费乘车。”江西省教育厅基教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教育部门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统筹安排教职工、家委会、志愿者担任“跟车员”进行护送;公安部门加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强化上下学等关键节点交通秩序疏导,确保学生乘车安全便捷。

  今年,江西省委、省政府还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上学交通服务保障水平”纳入全省10件重点民生实事。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山川秀美的江西,乡村教育也呈现出更好的风貌。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6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甘甜 通讯员 孙雅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