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据统计, 2022年中国新发肝癌人数为36.77万,死亡人数高达31.65万。而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俗称“脂肪肝”)患者都是肝癌的高风险人群。
作为“乙肝大国”,中国肝癌的“头号元凶”就是乙肝病毒感染。有报道显示,2022年乙肝病毒感染者达7974万人,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约有2000-3000万人;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对肝癌患者病因分析结果发现,86.0%是乙肝,6.7%为乙肝和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混合感染。有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者中,有10%-25%可发生肝癌。
此外,看似温和的“脂肪肝”也是肝癌的“帮凶”。已经有研究表明,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MAFLD患病率高达40.3%。一项对13万代谢异常相关肝病患者的研究显示,他们患肝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升高了3.51倍。
图片来源:123RF
遗憾的是,一些肝癌患者即使出现了症状,也很容易忽视;甚至有的患者一直没感觉有什么症状,直到做腹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肝上有个“东西”,才确诊为肝癌,而且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因为这些原因,肝癌常被称为“沉默的癌”。
那么,如何通过体检发现肝癌的早期信号?高危人群如何科学监测肝脏健康?
今天,健康榨知机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这方面的知识。
肝癌早期几乎无症状,体检中能发现什么线索?
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其中90%是肝细胞癌(人们常说的肝癌通常都是指这一类)。
虽然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通过定期体检,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的筛查,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重要的指标变化,比如以下这5项指标:
1.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
当血清AFP水平持续升高(≥400μg/L),并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及其他部位的肿瘤等原因后,医生可能会高度怀疑肝癌;而对于血清AFP水平轻度升高者,医生可能考虑结合影像学检查或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肝功能变化对比分析,来帮助更好地了解病情,做出进一步诊断。
2.腹部超声发现占位
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和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方式,可以发现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肝内直径≥1 cm)。如果常规超声显像提示实性占位,医生可能会建议再查一下超声多普勒和超声造影,来观察病变里的血液供应情况,同时识别病变与血管之间的关系。如果同时显示“快进快出”的血流特征(动脉期血流增强、静脉期血流又减弱),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MRI),这样才能明确诊断。
3. 三项肝功能指标波动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升高以及胆红素水平异常可能提示肝脏损伤,但它们并不是诊断肝癌的直接指标。对于乙肝或脂肪肝患者,如果检查提示肝功能持续异常,医生可能会考虑结合影像学检查来进一步排查肝癌。
乙肝携带者和脂肪肝患者,如何监测肝脏健康?
对于乙肝携带者和脂肪肝患者,定期监测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123RF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建议,对于没有治疗的慢性乙肝携带者或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需每6-12个月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和AFP检测;对于没有治疗的HBsAg阳性者,且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感染者,需每3-6个月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和AFP检测。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则指出,作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脂肪肝患者每3-6个月做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和AFP检测,或每6个月做一次MRI加强筛查。
此外,美国肝病学会(AASLD)在《2023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细胞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对于乙肝携带者和脂肪肝患者等肝癌高危人群的检查结果,给出了以下建议:
对于腹部超声结果显示病灶直径<1 cm的患者:建议在3-6个月内重复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和AFP检测。如果这类患者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随访超声检查中结果保持稳定,之后可以恢复每半年一次的腹部超声和AFP联合检查。
对于腹部超声发现任何病灶直径≥1 cm可疑病变的患者:应进行多相对比增强CT或MRI检查,以便进一步诊断评估。
对于AFP阳性(≥20 μg/mL)或AFP升高的患者:建议采用多相对比增强CT或MRI进行诊断评估。
对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者,除了上述检查外,根据实际病情和疾病状态,医生可能建议患者每3-6个月进行以下检查:
(1)HBV血清学检测
传统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和抗HBc IgM。具体来看:
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如果乙肝患者处于康复阶段,该指标会呈现阳性,这意味着患者已经对HBV产生了免疫力(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健康人也会呈现阳性)。
HBeAg是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如果HBeAg转阴,通常提示病毒复制水平降低、传染性减弱。这可能提示病情好转,但具体还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诊断意见来综合判断。
抗-HBe阳性结果提示,肝脏炎症活动可能会减轻,病毒的传染性减弱。
抗-HBc IgM阳性,多半是急性乙型肝炎的信号,不过慢性HBV感染突然加重的时候,也可能呈现低水平的阳性。
抗-HBc抗体主要是抗-HBc IgG,只要感染过HBV,不管病毒后来有没有被清除,这个抗体通常会是阳性。
所以,在针对乙肝患者的肝脏监测过程中,医生会考虑结合多项指标来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当患者进行血清学HBV检查后,如果HBsAg转阴、抗-HBs转阳、HBeAg转阴、抗-HBe阳性或抗-HBc IgM阴性时,都可能提示患者对乙肝病毒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应答,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图片来源:123RF
(2)HBV DNA定量监测
HBV DNA主要用于评估HBV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是抗病毒治疗适应症选择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对于乙肝患者,HBV DNA有助于检测出低病毒载量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血清生物化学检测
ATL和AST:这两项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对于长期病毒抑制但仍有ATL升高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总胆红素:与胆红素生成、摄取、代谢和排泄有关,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肝细胞损伤、肝内外胆管阻塞、胆红素代谢异常和溶血。当总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或每日上升>17.1 μmol/L,医生可能会怀疑是肝衰竭。
血清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如果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医生可能怀疑患者存在肝硬化和肝衰竭的可能性。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脂肪肝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监测血液生化分析指标及脂肪肝和纤维化程度,并及时评估和处理各种合并症。
中国《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则指出,脂肪肝患者每3-6个月需检查肝肾功能,还应每年至少评估1次FIB-4评分(用于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指标)或检查瞬时弹性成像,来监测肝纤维化进展或预测肝脏相关事件。
肝病患者想要预防演变为肝癌,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想从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癌的发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戒烟、戒酒:吸烟和喝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增加肝癌的风险。
控制体重:超重/肥胖患者体质量减轻越多越有利于代谢心血管和肝脏获益,1年内逐渐减重3%-5%可以逆转脂肪肝。体重指数(BMI)正常的脂肪肝患者通常也需要适当减重。
控制饮食的能量摄入并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少吃富含饱和脂肪、胆固醇、精制碳水化合物、含糖饮料、深加工食品等能量密集或炎症潜能食品,多吃健康饮食指数、降血压饮食得分、地中海式饮食评分以及具有高抗氧化能力的食物(如新鲜水果、绿色蔬菜、全谷物、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不吃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已被列为1类致癌物,其在人体内的谢产物之一黄曲霉毒素B1,已被证实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能通过影响ras、P53等基因的表达而引起肝癌的发生。降低患者的黄曲霉毒素的暴露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少久坐,坚持适当的运动:每周3-5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135分钟以上时,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心肺功能并减少肝脂肪含量,每周累计150-240分钟以上时还能缩小腰围。每周3-5天高强度间歇训练(包括2-4分钟内进行1-5次高强度训练,间或进行2-3分钟低强度恢复训练),也可以减少肝脂肪含量,并可能改善心肺功能。
规律作息:不熬夜。
避免不规则进食:比如不吃早餐、夜间加餐、快速进食等。
此外,肝病患者还要避免长期接触氯乙烯、亚硝胺类、偶氮芥类、苯酚、有机氯农药等化学物质,避免长期饮用污染水、藻类异常的河沟水,这些也会增加肝癌风险。
虽然肝癌虽然是一种“沉默的癌”,但通过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肝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对于乙肝携带者和脂肪肝患者来说,更要提高警惕,定期监测肝脏健康,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问题。
另外,你可能还想知道:
肝不好的人, 谨记“ 4 吃 3不吃”
如何消灭肝脏里多余的脂肪?
肝癌来临时有哪些信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健康榨知机】
在消息对话框回复:肝脏
获取更多相关健康知识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40(5): 893-918.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5):418-434.
[3] 赫捷, 陈万青, 沈洪兵, 等.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8): 1739-1758.
[4] Park S, Davis AM, Pillai AA.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AMA. 2024;332(12):1013–1014. doi:10.1001/jama.2024.14101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2,15(6): 401-427.
[6] 王科淳, 王明达, 杨田.《 2023年美国肝病学会实践指导:肝细胞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意见要点[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 39(9): 2081-2086.
[7]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原发性肝癌二级预防共识(2021年版) [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 37(3): 532-542.
[8]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等. 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 37(2): 286-295.
免责声明: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健康榨知机」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健康榨知机
▇ 关注我们,掌握新鲜有料的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