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在举办开幕式,这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M+联合主办。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海报

据悉,此次展览将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展览分为“贝聿铭的跨文化底蕴”“地产和城市再开发”“艺术与公共建筑”“权力、政治与赞助者”“材料与结构创新”“以设计重释历史”六大主题。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现场,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其青少年时期曾在上海度过,这次展览将其经典作品带回上海,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预热片

贝聿铭与上海的不解之缘

此次“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在上海的展览将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上海。贝聿铭与上海的渊源极深,上海不仅是一座见证他童年成长的城市,更是他建筑梦想的发源地。


贝聿铭在狮子林湖心亭的一座桥上,约1930年代。由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提供。

贝聿铭初中在上海青年会中学就读,高中则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少年时期的贝聿铭在上海接触了全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在周末他常和朋友们乘车去闹市区游玩,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或是去桌球房打桌球。而真正让他萌生成为建筑师梦想的,是1930年代那座在上海拔地而起的国际饭店。在当时,这幢建筑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非常豪华,仅仅高级客房就有足足200多间。这让当时的贝聿铭感到无比震撼,他每个周末都会到现场,迷恋地看着大楼渐渐升高的建造过程。贝聿铭内心真正萌生成为一名建筑师的念头,正是始于那时。


1930年代的上海国际饭店曾被称为“远东第一高楼”,图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当时的上海正处于“大上海计划”的热潮之中,博物馆的建设需求成为核心议题之一。贝聿铭在美国留学期间,也不忘持续关注此议题的动态,即使是在战争最白热化的阶段也不例外。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硕士论文中,他提交了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设计方案,有别于当时盛行的飞檐翘角式大屋顶设计,贝聿铭构思出一座扁平方正的混凝土结构,外覆大理石饰面。博物馆展厅围绕景色优美的庭院而建,使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殷殷回应着上海的城市建设。

不仅如此,贝聿铭在职业生涯初期还参与过关于上海的另一重要项目,即上海华东大学的校园设计。这项计划最初以服务彼时需要复兴教育的社会需求,尽管项目最终未能建成,但它依稀折射出贝聿铭建筑观的雏形,联结着贝聿铭与上海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深厚感情。


展陈巧思:巴赫音乐与苏州园林的交响重奏

本次展览堪称对贝聿铭建筑生涯的一次全面回溯,展览的展陈设计更为观者打开了全新的视角。贝聿铭尤其热爱巴赫的音乐,他曾在采访中说:“巴赫重复同一主题,但又包含无尽变化的可能,在形体、结构、颜色和空间上,音乐和建筑是融通的。”在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上,展陈设计师柯卫借鉴了巴赫的“复调”结构,展览也以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方式被“谱写”出来,穿梭于展厅,观众可以从不同视角感受作品的韵律变化,远观而近取,如同在一场“建筑交响曲”中漫游。




展览现场(摄影By 悲伤培根)

此外,展陈设计还以苏州园林“借景”的手法,将光影巧妙贯穿在整场展览的体验之中。展厅内设置了形态各异的“取景框”,观者站在框外可以看到层叠交错的展品组合,宛如穿行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扇扇门。高低有致、曲折有法和移步异景的设计巧思,也为观众提供了如同在园林中漫游的多重视角。

本次展陈还特别创新性地使用了“27度角”几何元素,这种设计正巧呼应了贝聿铭建筑中常用的三角形几何设计。展品在展厅中不拘一格、错落有致,它们彼此交错的展示形式也寓意着贝聿铭建筑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碰撞和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将于4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而这一天恰是贝聿铭的诞辰。


展览现场(摄影By 悲伤培根)“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时间为4月26日至7月27日,展览地点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观众需购买门票参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