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方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另一方面《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前朝遗老遗少群体创作的作品。

其实,《红楼梦》曹雪芹创作主体地位是较为明确的,早期抄本(如甲戌本、庚辰本)均明确标注曹雪芹为作者,脂砚斋批语中多次提及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过程。

前八十回展现的家族兴衰、诗词伏笔等系统性构思,已经显示存在统一创作意图,符合单一大纲的创作特征。一群人创作很难在紧扣主线的基础上,保持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后40回的二创让读者体会到了前80回原创的高水准。

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的120回本首次刊行,其序言称收集残稿"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但由于程高创作水平相比曹雪芹+脂砚斋这对黄金搭档有限,前80回平均每回出现生僻字53个,后40回降至27个;诗词密度由每回2.3首锐减至0.4首,让读者能直观体会到语言风格上的落差。

比如,后40回中名场面"林黛玉焚稿"等经典场景的艺术水准与前80回中数个名场面相比差一个档次,但"兰桂齐芳"结局又暗合第五回判词。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程高本序言所述内容。

但高鹗也已经竭尽所能弥补了,付出的是长时间的辛勤工作,艾俊川2021年研究不同版本的程高本活字发现存在不同底本,说明后40回润色过程从首版开始一直没停顿过。

"曹雪芹独立创作+脂砚斋点评+剩余的残稿+程高整理续补"是没什么疑问的。

如果曹雪芹能有命润色好剩余部分(仍由脂砚斋审稿),使得全书艺术水准保持一致,相信就不会有这个群体创作的问题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