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上海摄影报道
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启幕。官方数据显示,在两天的媒体日举行了193场新闻发布会,创下上海车展历史新高——相较2021年(138场)和2023年(150场)分别增长39.8%和28.7%。
尽管与往届相比,今年的车展少了些许网红的身影,但展台间的技术较量却愈发激烈,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上汽集团旗下高端智电品牌智己汽车,在此次车展上发布了具有革新性的“线控数字底盘技术”。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的高安全旗舰版滑板底盘——磐石底盘也在车展亮相。
在业内看来,这些创新成果的同台竞技,不仅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也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从“流量竞争”的浅水区,迈向“技术发展”深水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汽车工业将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这场百年未有的产业变局中,上海车展犹如达尔文主义的现实演绎: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时代的车企。当新一轮技术革命裹挟着市场洗牌呼啸而来,唯有持续创新、快速迭代者方能立于潮头。而那些缺席者的空位,终将被更适应新生态的玩家填补,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必经之路。
智能不仅是智驾
在新能源浪潮之下,“智”始终贯穿整个汽车行业。漫步在充满未来感的展馆集群中,《华夏时报》记者发现,本届上海车展上,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呈现出“双轨并行”的特征:一方面,技术创新持续突破,成本下降与功能升级同步推进;另一方面,行业对安全边界的重视显著提升,政策与市场共同推动技术落地走向务实。
车展上,以地平线、小马智行为代表的自动驾驶企业成为焦点。地平线发布的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通过与奇瑞的量产合作,将高阶辅助驾驶功能进一步下沉至主流车型市场。小马智行推出的第七代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凭借成本下降70%的技术突破,为规模化商用铺平道路。与此同时,华为车BU联合11家车企发起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则标志着行业对技术风险的集体反思。工信部对车企提出的“不得夸大宣传”“充分验证功能安全”等要求,进一步强化了技术落地的底线思维。
这一理性回归的背后,是市场对用户需求的深度响应。数据显示,2023年搭载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占比已达57.3%,辅助驾驶正从“高端选配”转向“大众标配”。
如果说智能驾驶关乎“如何开车”,智能座舱则重新定义了“在车内如何生活”。本届车展上,AI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座舱从单一交互向全场景服务跃迁。
更具颠覆性的是,实时3D技术与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入,让座舱空间突破物理限制。Unity中国与奔腾汽车的合作案例显示,通过实时渲染引擎,车辆可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交互场景——用户可通过手势操控3D导航地图,或通过AIGC生成个性化车载主题。这种虚实交互的体验,正重新定义人与车的连接方式。
由此来看,上海车展的智能化图景揭示了一个明确趋势: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电动化的“百米冲刺”转入智能化的“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技术、安全与生态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
飞行汽车成焦点
除了智能化,汽车产业的未来图景已不再局限于地面。传统车企与科技巨头竞相将“科幻片场景”搬入现实,飞行汽车从概念图跃入展台,成为本届车展最耀眼的明星。这场以“低空突围”为主题的科技盛宴,不仅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颠覆性创新,更昭示着一场重构城市空间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在车展现场,飞行汽车的三大技术范式正引发行业变革。分体式架构彻底打破交通工具的形态边界:小鹏汽车推出的“陆地航母”以“母舰载具+分离式飞行器”设计,让飞行体可折叠收纳于普通汽车后备箱,15分钟飞行即可跨越地面1小时的拥堵距离;广汽高域则推出“短途多旋翼+跨城复合翼”双模方案,覆盖城市通勤与城际交通场景。垂直起降技术的突破让飞行汽车摆脱跑道束缚,奇瑞“三体复合翼”通过可折叠机翼实现陆空模式一键切换,亿航智能的16旋翼飞行器在停车场即可完成起降,将城市楼顶、社区空地转化为三维交通网络节点。
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5.1万亿元,其中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商用场景占比超75%。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趋势:车展首日汽车板块暴涨3.21%,万丰奥威、吉林化纤等飞行汽车概念股集体涨停。
此外,这场竞赛背后也是产业链的全面升级。宁德时代推出的航空专用电池包能量循环寿命达3000次,大疆为飞行汽车定制的毫米波雷达可实现500米障碍物感知,华为则部署了低空通信基站网络。据测算,到2035年全国需新建36万个专用基站,智能停机坪将成为智慧城市标配,深圳已率先规划建设400个起降点,构建15分钟空中交通圈。
站在车展的“飞行汽车森林”中,我们已能窥见未来的生活图景:早晨8点,在小区停机坪启动飞行模块,AI系统自动规划跨江航线;快递无人机穿梭在楼宇间,将物品送达30层阳台;城市调度中心的大屏上,数万架飞行器的运行轨迹编织成动态三维路网……这不仅是出行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类活动疆域的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车展不仅呈现了未来出行工具的革新突破,更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集体亮相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边界。在展区前沿科技矩阵中,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AI仿生机器人IRON成为瞩目焦点。当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到访展台时,IRON通过视觉识别系统精准捕捉访客方位,主动挥手致意并摆出标志性胜利手势,动态交互表现昭示着人机交互新纪元的开启。
这些突破性进展与同场展示的飞行汽车形成技术共振,共同勾勒出“陆空一体+人机共融”的未来交通生态图景。
新旧交替
在此次上海车展,记者注意到一个显著现象:部分传统合资品牌、超豪华品牌以及部分新势力品牌选择缺席。与此同时,以小米、鸿蒙智行为代表的科技跨界巨头与国产新势力品牌则以高调姿态集体登场。这一缺席与回归的交替现象,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技术革命”深刻转型的生动缩影,更是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加速推进的必然体现。
曾以“黑马”之姿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哪吒汽车,此次缺席上海车展令人唏嘘。从月销3万辆的巅峰跌至2025年初仅售487辆的窘境,其背后是技术迭代滞后、产品竞争力不足的致命伤。尽管试图通过IPO输血续命,但资本市场对缺乏核心技术的车企已越发谨慎。哪吒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阵营的残酷分化:当市场从“资本输血”转向“技术造血”,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合资品牌的集体失语则更具行业警示意义。现代、起亚首次缺席A级车展,韩系车在华存在感持续萎缩;法系品牌东风雪铁龙/标致虽推出新能源车型“示界06”,但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已难掩力不从心。这些曾凭借品牌溢价与技术优势叱咤市场的合资车企,如今在国产新能源车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数据显示,2024年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跌破40%,其根本症结在于对电动化转型的犹豫——北京现代虽更新索纳塔等燃油车型,但电动化布局迟缓;悦达起亚转向出口求生,更显其在华战略的被动。
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劳斯莱斯的缺席,揭开了超豪华品牌在华发展的深层焦虑。这类品牌曾将车展视为彰显身份的重要场景,但随着消费理性化与环保政策收紧,其“燃油时代”的奢侈品逻辑正在瓦解。法拉利连续多年缺席大型车展,转而通过私密品鉴会维系客户;兰博基尼虽在2023年短暂回归,但最终选择退出大众化展示。这预示着超豪华品牌正从“大众营销”转向“圈层运营”,其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背后,是电动化转型迟缓与用户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
与传统车企退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小米、鸿蒙智行为代表的“科技新贵”高调入局。小米汽车展台延续了“雷军效应”的热度,首款SUV车型YU7虽未发布,但其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定位已引发市场遐想。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鸿蒙智行的生态化布局——通过问界、智界、享界等五大品牌矩阵,构建起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的全栈能力。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与上汽总裁贾健旭的“拥抱时刻”,更暗示着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的竞合关系正在改写行业规则。
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上海车展的‘新旧交替’呈现出三大趋势。第一,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车企的生死线,无论是部分新势力的衰退,还是韩系车的落寞,本质上都是未能把握住技术变革节奏;第二是用户运营能力决定市场纵深。小米的粉丝经济、鸿蒙智行的生态协同、蔚来的用户社区,都在重构车企与消费者的关系。相比之下,传统合资品牌‘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难以适应需求个性化时代;第三,全球化布局成关键筹码。蔚来拓展欧洲市场、小米谋划东南亚布局,印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战略升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