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布局:深耕中国市场,赋能全球产业

奥托立夫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ael Bratt在发布会上强调:"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与电子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已成为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数据显示,奥托立夫在中国市场保持着年均15%的业务增长,为超过30家主流车企提供安全系统解决方案。中国不仅是奥托立夫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是其创新引擎和制造中心。


过去一年,奥托立夫持续加码在华投资:

  • 投资5.6亿元扩建上海、合肥、广州智能工厂
  • 在武汉设立第二家研发中心,研发团队规模突破800人
  • 本土采购比例提升至75%,构建更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我们正在将中国升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融入全球供应链。"奥托立夫中国区总裁孙逸表示,"武汉研发中心将与上海总部研发中心形成'双引擎',每年可支持超过50个全球项目的同步开发。"


技术突破:Omni Safety重新定义乘员保护标准

发布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Omni Safety全位安全解决方案。奥托立夫全球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Fabien Dumont深入解读了这一创新成果的技术内涵:"随着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的发展,传统'正襟危坐'的乘车姿态正在被颠覆。我们的研究显示,在40°以上大倾角座椅状态下发生碰撞时,传统安全系统的保护效率会下降60%。"


其中,Omni Safety同时具备了三大核心技术:

  • 智能预紧安全带系统:1)采用多级力值控制技术;2)动态识别乘员姿态与碰撞强度;3)精准调节约束力度,有效抑制"下潜"现象。
  • 自适应安全气囊网络:1)配备7个智能感应节点;2)5ms内完成碰撞类型识别;3)实现气囊展开角度与力度的毫秒级调节。
  • 生物力学保护算法:1)基于2000+次仿真测试数据;2)头部伤害值降低45%;3)颈部受力峰值减少55%。

该解决方案已通过CIASI 2026最新安全标准验证,预计将于2026年率先在高端智能电动车型上量产应用。值得一提的是,Omni Safety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通过创新材料应用将系统重量减轻了30%,完美平衡了保护效能与轻量化需求。

生态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结硕果

奥托立夫始终秉持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发布会上,公司宣布与Formula E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研发电动赛车专属安全系统。这项合作将充分利用奥托立夫在高压电气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为电动方程式赛车提供800V高压系统碰撞保护方案、电池组专属安全约束系统、赛车手颈部保护装置三方面技术支持。

"这不仅是技术的跨界融合,更是安全理念的升华。"Mikael Bratt表示,"赛道技术反哺量产车研发,将加速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奥托立夫中国已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基于人工智能的碰撞预测算法、新型轻量化安全材料、智能座舱一体化安全系统三大方向。


未来愿景:构建全场景安全防护体系

面向未来出行,奥托立夫描绘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

  • 2025-2027年:重点开发L3/L4自动驾驶专属安全系统
  • 2028-2030年:实现车内外一体化安全防护
  • 2030+:构建基于V2X的预见性安全网络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交通事故重伤率降低50%。"Fabien Dumont强调,"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随着智能出行时代的加速到来,奥托立夫将继续引领安全技术革新,守护每一段旅程的安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