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春,北京紫禁城的深宫笼罩在一片沉寂之中。
袁世凯卧于病榻,面容枯槁,气息微弱。几个月前,他自封“洪宪皇帝”,试图复辟帝制,重塑封建秩序,却不料激起全国上下的反对。
西南护国军起兵讨伐,北洋内部的亲信分崩离析。种种压力和反对之下,袁世凯的帝制梦碎,而他也在孤寂与悔恨中溘然长逝,年仅57岁。他的离去,不仅终结了个人的野心,也揭开了北洋军阀17年统治的乱世序幕。
袁世凯离去之后,偌大的北洋集团被人瓜分,他们依靠着北洋集团的底蕴,割据中国,形成的中国近代历史中最著名的“北洋军阀时期”。
他的北洋军阀集团,又是如何将中国拖入连年战乱的深渊?
袁世凯的崛起,始于清末的军事改革,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暴露了清朝八旗与绿营的腐朽无能,朝野震动,改革军队的呼声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袁世凯抓住这一时机,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承袭了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的宗法传统,以同乡、亲友、师生关系为纽带,构建起一支忠于袁氏而非清廷的武装力量。
袁世凯精心挑选亲信,将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委以重任,号称北洋“三杰”,而他的亲友子弟袁乃宽、张镇芳,门生故吏曹锟、李纯、王占元、段芝贵等人,迅速晋升为北洋六镇的镇统、协统等要职。
掌控了整一个中高层的人员体系,就基本上等于掌控了整一个新军的力量,新军对于八旗有碾压性的优势,这些人也视袁世凯为衣食父母,构成了北洋军阀的军事核心。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他一方面扩充北洋新军,组建六镇约7万人的精锐部队,另一方面在中央与地方安插亲信。
徐世昌从袁世凯的幕僚晋升为军机大臣、内阁协理臣,朱家宝、赵秉钧、齐耀琳等人从知县、候补道擢升为巡抚或侍郎。袁世凯通过“保荐”、“密保”、“特保”等方式,向清廷推荐亲信,使北洋系的文武官员遍布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东三省等地。
因此,北洋集团的势力如滚雪球般膨胀,成为清末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派系,足以左右朝政。
1908年,皇族亲贵载沣等人猜忌袁世凯,将其罢官,迫使其隐居河南安阳。
可是,袁世凯的实权和兵权没有半点削弱,因为北洋新军的忠诚与亲信的维护,使清廷对其无可奈何。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心理上:
“不知有清廷,唯知有项城”。
这种局面,成为他东山再起的底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急召袁世凯复出。他凭借北洋新军的军事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为了中国尽快结束封建时代,孙中山先生只能让出革命政府元首的位置,这就让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
1912年,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北洋军阀集团正式掌控北京政府。
但这种以个人忠诚为基础的权力结构,也为日后的派系分裂埋下隐患。
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成为北洋军阀命运的转折点。
1915年,他推动“洪宪帝制”,试图恢复君主制,以皇帝之尊巩固北洋集团的统治。他组织亲信鼓吹“君主立宪”,甚至伪造民意,宣称全国拥戴。可是这一举动违背了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潮流,激起全国反对。
首先,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爆发护国运动,蔡锷等将领率军讨袁。
其次,北洋内部的冯国璋、段祺瑞等人也离心离德,或观望或暗中反对。
除此之外,百姓的反对声音是最大的,他们对袁世凯咒骂不已,看到这一副景象,袁世凯的皇帝梦彻底破碎,他也难逃袁家男人难过花甲的诅咒,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孤立无援中病逝。
可是袁世凯的去世,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局面。
因为袁世凯手中的神器掉落,反而终结了北洋军阀的统一,开启了派系混战的乱世。
北洋集团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依附列强,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
皖系以段祺瑞为首,1916-1920年掌控北京政府,依靠日本支持,推行“武力统一”政策,试图消灭南方护法势力。
而直系由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领导,与英美关系密切,上世纪20年代年直皖战争中,直系联合奉系击败皖系,曹锟、吴佩孚短暂控制中央。
至于奉系,则以张作霖为核心,盘踞东北,依靠日本支持,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度入关,控制北京政府。
于是在1916-1928年的13年间,北京政府更换38届内阁,最短仅6天,总理如走马灯般更替。
总统、执政、大元帅的头衔在军阀间流转,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人轮番上台,却无一能稳定局面。
各派系为争夺权力,频繁发动大规模战争,如1920年直皖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战争的胜负,决定了北京政府实权的归属,却将人民推向更深的苦难。
而北洋军阀的混战,离不开列强的幕后操控,给予他们可趁之机,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日本、英美等国在华投资剧增,试图控制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北洋军阀各派系为获取资金与武器,纷纷依附列强,出卖国家利益,加剧民族危机。
皖系的段祺瑞,是列强勾结的典型。
1916年,段祺瑞掌控北京政府,依靠日本的贷款与军火,发动对南方护法各省的战争。他以铁路、矿山、税收为抵押,向日本借款,签订多项卖国协议。
例如,1918年的“西原借款”,以山东铁路和东北森林资源为担保,使日本在中国获得特权。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实为日本扩张在华势力的工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大肆支持皖系,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
而奉系的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他早年依靠日本支持,控制东北,成为“东北王”。
1920年直皖战争后,张作霖野心膨胀,欲取代皖系,掌控北京政府。他亲自向日本表示,愿采取“亲善政策”,取代段祺瑞的地位。但日本首相原敬认为,张作霖是维护“满蒙特殊利益”的代理人,对其逐鹿中原的野心却不热心支持。
所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日本保持中立。
1924年,奉系将领郭松龄倒戈,率军攻打奉天,张作霖岌岌可危。日本驻奉天军队出面干预,击溃郭松龄,助张作霖转危为安。但在1928年的时候,北伐军节节胜利,张作霖败退东北,成为日本“满蒙利益”的障碍。
这个时候,张作霖反而站在了民族这一边,毅然决定放弃内战,承认国民政府,然后统一力量对抗日本侵略者。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策划爆炸,炸死张作霖,为直接侵占东北铺路。
而直系的吴佩孚,与英美的关系较为隐秘。1919年,直皖矛盾激化时,英美在华报刊公开支持吴佩孚,反对皖系的亲日政策。1920年直皖战争,直系击败皖系,为了支持吴佩孚,1922年,英美促成四国银行团向直系北京政府借款500万美元,却因日本公使小幡酉吉的反对而搁浅。
而列强们的选择性支持,本质是在华利益的博弈。
北洋军阀的依附,使中国主权沦丧,铁路、矿山、税收被列强掌控。孙中山曾痛斥北洋军阀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批判直指军阀与列强的勾结对民族的毒害。
北洋军阀的17年统治,给中国带来空前灾难。连年内战破坏了经济命脉,田地荒芜,商贸停滞,人民流离失所。北洋六镇扩充为数十万军队,军费开支压垮财政,政府靠向列强借款度日。税收被军阀搜刮殆尽,地方豪强趁机鱼肉乡里。
军阀混战加剧了民族危机、为日本侵华埋下伏笔,北洋军阀的统治,使中国在列强面前更加脆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而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先生从未停止抗争。他深刻认识到,北洋军阀的统治比清廷更毒害人民,痛斥其为“无数强盗之专制”。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成立军政府,号召推翻北洋军阀,建立民主共和。
1920年代,孙中山调整策略,联合中国共产党,改组国民党,筹备北伐。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争取国际支持,壮大革命力量。
1926年,北伐军从广东出发,势如破竹,相继击败
直系、奉系,1928年,北伐军攻克北京,北洋军阀彻底覆灭,北伐的胜利,实现了孙中山打倒军阀的理想,结束了17年的乱世,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新可能。
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激励了无数志士。
他的护法运动与北伐战争,证明了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希望,点燃了中国人民追求复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