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教师食堂,“师生同餐,同质同价”,这是中小学校园餐治理后推出的新政。实施之后,家长拍手称快,满意度大幅上升,老师却苦不堪言,甚至开始自己做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近日,湖南一位老师发了一篇文章,揭开了老师不满的原因。
师生同餐新政,原本是想让老师和学生吃一样的饭菜,既能监督食堂质量,又能拉近师生关系。结果到了地方上,财政只补贴学生餐费(学生营养餐补助),老师吃饭要么多掏餐费才能和学生吃一样的饭菜,要么和学生掏一样的价钱,饭菜质量比学生低一个档次,同质同价都做不到。
而且,老师想多掏钱吃好一点,也不被允许,必须和学生吃一样的饭菜。
这位老师指出,历史上都存在教师食堂,老师吃得比学生好。新政之后取消教师食堂,老师需要掏钱才能吃饭。更扎心的是,乡镇七站八所食堂都是单位出钱,三菜一汤随便挑。评论区有网友直接开怼:“体制内就老师没餐补,这算哪门子公平?”
政策执行偏差不给出路,老师就自己动手。宁远县一位乡村老师发了一段视频(来源:某视频平台),引来7000多点赞,2000多留言。这所学校的老师,在取消教师食堂后,自力更生,凑钱购买食材、铁锅炊具等,老师排好班,一人掌勺,一群人打杂,天天吃得美滋滋。
“老师也是人,凭什么不能吃好一点?”这场景,活生生打脸那些“老师就该吃苦”的道德绑架。
老师吃不上好一点的饭菜,学生餐真的就变好了吗?去年至今年,多地学生餐黑幕频发。某县一所学校食堂承包商被曝年赚500万(据《某县教育局专项审计报告》),合同中虽写明“教师餐按成本价收费”,但“成本”计算方式从未公开。多名教师匿名反映,自掏腰包交15元餐费,承包商实际成本仅8元,利润惊人。网友一针见血:“食堂招标全是教育局操作,老师和校长说了都不算!”
这类乱象背后,是政策执行偏差,出现机械执行、利益博弈等复杂现实。根据网上案例,食堂招标多由教育局主导,但教师和校长缺乏话语权,导致承包商肆意抬高成本。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学生餐视为“招商引资”工具,引入蔬菜企业配送食材,却因层层转包导致采购价格飙升,学生餐质量不升反降。
当然,师生同餐政策不是全部失效,有执行得比较好的案例。在珠海、武胜等地,“师生同餐”通过公开招标、家长教师联合监督(据珠海市教育局2023年通报),学生餐满意度达89.5%,证明政策本身具备可行性。
政策初衷是美好的——通过师生同餐倒逼食堂质量提升,但若教师因餐费负担而放弃监督,学生餐质量又该如何保障?
“师生同餐”的改革初衷,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教师以身作则监督食堂,学生吃得安心成长。但当政策沦为“一刀切”的懒政,当教师连吃好一点都要自己做饭,当学生餐质量仍在黑幕中打转,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的温度,究竟该由谁来守护?
乡村教师自己做饭的炊烟,戳破了“教师就该吃苦”的道德绑架,也照见了政策落地的盲区。真正的公平,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吃同一锅冷饭,而是让每一份餐费都晒在阳光下(如湖南省教育厅要求公示食堂账目),让每一道程序都经得起监督。唯有理顺利益链条,堵住制度漏洞,才能让“师生同餐”从矛盾的导火索,变成教育公平的垫脚石。
教育的餐桌,容不下“同价不同质”的算计,更不该有“教师活该吃苦”的潜规则。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仅为示意,与文中案例无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