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接受了荷兰末代总督揆一的献城投降,结束了荷兰对台湾长达38年的统治历史。
这是中国反抗外来入侵者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很多人在歌颂郑成功功绩的时候,其实不知道在他背后,还站着一个无名英雄,这个人直到现在都很少有人知道,但他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作用却很大。
他的名字叫何斌,他不该被我们遗忘。
01
何斌是福建南安人,跟当时很多福建人一样,他年轻时选择外出闯荡,漂洋过海到日本经商,但没有赚到什么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天启年间,何斌在日本结识了同乡人郑芝龙,在郑芝龙的引导下,他加入了海盗集团。
1623年,何斌跟随郑芝龙来到台湾,随着郑芝龙逐渐崛起成为大海盗头子,他也随之成为郑芝龙的得力干将。
1628年,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何斌也被明廷任命为福建防海游击,后升迁为都督。
郑芝龙投降明朝后,逐渐垄断了明朝海上贸易,建立了一个拥有20多万军队,数千艘船的海洋强大势力。
同时,郑芝龙还加大力度对台湾进行开发,何斌作为他派到台湾的代表,负责与占据台湾南部的荷兰人进行联络,并管理他在台湾的部分产业。
原本,何斌在明朝的发展前景不错,但他运气很不好。
有一次,何斌与好友杨天生、陈衷纪、李英等人从台湾乘船前往福建,不料途中被敌对海盗势力李魁奇偷袭,同行者都被杀死,只有他与李英侥幸逃回台湾。
不久,明朝就灭亡了,荷兰人也彻底占领台湾,何斌为了谋条生路,便学习荷语,改信荷兰人的宗教,因此博得了荷兰人的好感,被任命为通事(翻译)。
背靠荷兰人,何斌开始从事外贸生意,逐渐发家致富,生意遍及日本、印尼和东南亚。
不仅如此,靠着巴结荷兰人,何斌还成为了荷兰最大的税收承包商。
原来,荷兰人占据台湾之后,并不直接收取赋税,而是将各种税收明目分包给不同商人,让他们代为收取,何斌则主管人头税、稻米税、乌鱼税等多个重要税种。
因为这一缘故,何斌的财富积累速度很快,成为台湾的巨富之一,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荷兰人的“走狗”,帮着荷兰人压迫台湾人。
实际上,何斌与甄氏集团的关系并未中断,他依然在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做事。
原来,当初何斌被海盗袭击后重返台湾,很快就与郑芝龙取得了联系,在郑芝龙的授意下,他潜伏在荷兰人身边,一边帮荷兰人做事,一边帮他向台湾移民收取赋税,然后通过秘密渠道输送到福建。
郑芝龙降清之后,郑成功接管军队,与何斌继续展开合作。
也就是说,何斌其实担任了双重税收承包商的角色,并且他在台湾移民中威望很高,是大家公认的长老级人物。
这些移民对荷兰人统治台湾十分不满,他们一直在等待收复台湾那一天,是郑成功在台湾的盟友。
原本,何斌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但一次偶然,郑成功派到台湾的税收船被荷兰人发现了。
荷兰人当然很生气了,毕竟自身利益受到侵犯,便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要求郑成功把收取的赋税还回去。
郑成功也不是吓大的,当即回了一封信,说荷兰人如果敢继续扣押税收船,他将对台湾进行贸易封锁,让荷兰人一分钱也赚不到。
荷兰人本来就少,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也没那么稳固,自然感到害怕,便做出了让步。
02
在当时的亚洲,占据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占据东南沿海的郑氏海商集团,是当时最强大的两股海上势力,双方既展开合作,也存在竞争关系,关系十分微妙。
1655年,郑成功鉴于前一年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对中国海商展开迫害,也损害了他在马尼拉的利益,便决定实施制裁,不但禁止马尼拉商人来中国行商,还给台湾的荷兰人发去通告,要求荷兰人禁止马尼拉商人入境台湾。
这件事本是小事一件,对荷兰人的利益损失不大,还可以维护与郑成功的关系,但荷兰人却没有同意,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按照郑成功的公告去做,就等于是承认郑成功对台湾享有主权。
虽然郑成功在台湾确实存在一股以何斌为首的势力,但他并不直接统治台湾,荷兰人也不想让这样的格局发生改变。
于是,荷兰人拒绝了郑成功的要求,还将公告给藏匿起来,不给任何人看。
而在郑成功眼中,台湾一直是中国领土,荷兰人不过是暂住台湾,当他有需要的时候,荷兰人应该物归原主。
既然郑成功把自己看成台湾的主人,那荷兰人这个客人,就应该对他有所妥协。
在被荷兰人拒绝之后,郑成功很生气,很快就做出了决策,他下令禁止大陆沿海港口及外国商船与台湾的荷兰人经商。
郑成功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可以做到对台湾进行封锁。
荷兰人起初打算挣扎一下,便选择忽视郑成功的警告,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到台湾经商的船只越来越少,导致货物奇缺,物价飞涨,形势越来越窘迫。
荷兰人这才意识到,郑成功是真的很强,根本惹不起,为了尽快恢复贸易,荷兰人决定派人到福建找郑成功谈判。
这个人是谁?
荷兰人认为,何斌是最合适的,因为他两边都能说上话,而且两边都熟悉。
当然了,当时何斌为郑成功收税之事并未暴露,之前荷兰人只是发现了郑成功的收税船而已,所以对何斌继续信任。
何斌很快就动身来到厦门,将荷兰人的底细全部告诉郑成功。
’郑成功其实也有顾虑,因为他当时正在考虑北伐,为了避免荷兰人狗急跳墙,他便主动做出了妥协,让何斌告诉荷兰人,只要荷兰人每年拿出5000两白银、箭支10万支、硫磺千担,他就恢复贸易。
很快,何斌就将消息告知荷兰人,荷兰人欣然允诺。
03
这一次回到厦门,何斌其实还带着其他目的。
此前,何斌虽然给荷兰人做事,但对荷兰人压榨、屠杀台湾同胞感到不满,所以他在郑成功为他举行的家宴上,力劝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并将荷兰人在台湾的大致兵力部署告知郑成功。
郑成功颇为心动,但认为时机不成熟,一来他正在福建与清军对抗,二来南明遭遇危机,也需要他出兵救援,他根本腾不出手来攻打台湾。
不过,郑成功未雨绸缪,让何斌回去之后要细心探查荷兰人的军事机密,以便日后用得上。
1657年7月,何斌返回台湾,继续当荷兰人的通事,不久两岸贸易就恢复了,荷兰人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
但是,郑成功很快就反悔了,又切断了台湾的海上贸易,荷兰人一脸懵逼,再次派遣何斌去找郑成功商议,郑成功却说他想在台湾征收关税。
之前,郑成功已经在台湾向移民征收赋税了,现在又想征收关税,敢情台湾是郑成功的后花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何斌将郑成功的意思转达荷兰人,荷兰人果然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告诉何斌,郑成功可以向在台湾做生意的汉人征收关税。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郑成功还是满意的,便又重新开放了贸易,而征税这一重任,毫无疑问交给了何斌。
时间来到1659年,这一年郑成功在第三次北伐中先胜后败,主力部队损失大半,被迫从南京退回厦门和金门固守,已经无力再主动进攻清朝了,处境十分尴尬。
荷兰人得知消息后很高兴,自认为郑成功不再构成威胁,便以何斌勾结郑氏集团,私自在台湾征收赋税为由,将其关押起来,同时处以超高额度的罚款,导致何斌财富散尽,而且负债累累。
在亲友的帮助下,何斌总算是被放了出来,他自知无法再在台湾立足,便打算渡海到厦门投奔郑成功。
当然了,何斌投奔郑成功的目的,还是想打回台湾,毕竟他的产业都在台湾,只有回到台湾,才能东山再起。
离开台湾前,何斌派了几个人到大员湾测量了鹿耳门水道,绘制成图册,带着图册与其他重要情报乘船来到厦门,见到了郑成功。
何斌向郑成功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再次力劝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次郑成功爽快地同意了。
04
郑成功同意收复台湾,与其说是为了教训荷兰人,不如说是一种战略抉择。
据记载,何斌曾对郑成功说过这样一番话:
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
何斌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如果郑成功收复台湾,那么将得到一个优良的后勤补给基地,对抗清事业大大有利;即便最后抗清失败,也可以退守台湾固守,并以台湾作为大本营,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
可以说,何斌的话说到郑成功的心坎上去了,因为郑成功虽然依然占有厦门和金门等地,但后勤保障是个大问题,且清朝正在部署围攻厦门,形势对他来说极为不利。
在此之前,郑成功筹措军饷的办法,除了从事海上贸易之外,就是在台湾征收赋税和关税了,如果他能收复台湾,那么这两项收入都将大大增加。
所以,从战略上来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至于说能否攻下台湾,何斌给他带去的情报,则让他信心倍增。
据记载,何斌见到郑成功之后,除了劝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外,还将台湾地图、大员湾鹿耳门水道图、荷兰人兵力部署图以及炮台分布图等重要情报交给郑成功。
郑成功这才知道,荷兰人在台湾的驻军不过几千人,那还犹豫什么,果然收台!
何斌的情报当中,有一项非常重要,那就是大员湾鹿耳门水道图,他建议郑成功就在此登陆,这是为何?
原来,当时大员湾有两条水道,一条是南航道,俗称大港,这里比较宽阔,大船可以通过,但完全处在荷兰人修建的热兰遮城的密集炮火覆盖下,根本无法登陆。
另一条则是北航道,也就是鹿耳门港,这里港门狭窄,沙石淤浅,航路迂回,只能行驶小船,荷兰人完全不设防,但随着潮汐的冲刷,大船也可以通过,荷兰人并不知道,起初是被一位渔民意外发现,后来何斌知道了这事,便派人测量后绘制了水道图。
这就是何斌为何建议郑成功从鹿耳门登陆的原因所在,收复台湾的机会就在于此。
05
尽管郑成功决议收台,但时机还未完全成熟,因为他必须先击败清朝对福建的反扑。
1660年,清将达素率数万八旗精锐攻打厦门,郑成功奋起反击,双方爆发厦门湾海战,在经过一番血战之后,郑成功取得大胜,歼灭四万余八旗、绿营精锐。
这一战的胜利,使得清朝暂时无力征讨郑成功,郑成功得到喘息之机,开始专注于收台。
恰在此时,郑成功又从多个渠道得到关于台湾的情报,这些情报来自于福建赴台移民,以及郑泰等人在台湾的产业,印证了何斌的情报是准确无误的,这更加坚定了他收台的信心。
1661年2月,郑成功第一次与将士们商议收台事宜,他本以为大家都会同意,结果反对者更多。
郑成功问大家为何反对,有人说“风水不可,水土多病”,也有人说“港浅大船难进”,还有人说“炮台利害,水路险恶,纵有奇谋,而无所用,虽欲奋勇,而不能施”,他便将自己收到的情报告知众人,让大家不要有疑虑。
但是,依然有人认为太过冒险,谋士陈永华便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说先派一支前头部队试探,如果可行大部队再跟进。
陈永华的意见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郑成功乾坤独断,坚持发兵攻台。
何斌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但他自始至终都未发言,因为他知道,自己建议郑成功收台,是带有私心的,那就是夺回自己的产业,重新成为台湾巨富,如果他说话,那么大家肯定会误解他,反而不利于郑成功决策收台。
所以,何斌选择了沉默,但这不代表他没有行动。
会议结束之后,何斌就找到郑成功,说自己愿意充当向导,同时他还联系了几名对鹿耳门十分熟悉的渔民,让他们帮着带路。
何斌的私心其实无可厚非,因为郑成功也有私心。
郑成功收台的最大目的,当然是为抗清大业建立后勤基地,但在他内心当中,始终把台湾作为自己家族的私产,是他父亲郑芝龙留给他的遗产,他出兵收台,其实也是为了夺回家族产业。
当然了,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以结果论,而不是动机论,如果单从动机论,没人能做到没有私心,郑成功和何斌如此,后来从郑氏家族手中收台的施琅也是如此。
施琅对康熙帝说,收台是为了“天下一统”,是为了“百姓得享升平,国家获增饷税”,实际上他收台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到处侵占田地,使得他的家族成为台湾最大地主。
但是,这不妨碍施琅成为英雄,郑成功、何斌也是一样,因为从结果来看,他们都收回了台湾,虽然小节有亏,但保全了民族大义。
06
1661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将士2.5万人,乘作数百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拉开了收台序幕,何斌作为顾问、翻译和向导随行。
在郑成功光芒的掩盖下,何斌始终是站在一旁的小人物,没几个人注意到他,实际上他对郑成功收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决策收台这件事上,还体现在收台之战的过程中,以及收台之后的善后工作。
郑成功先是抵达澎湖列岛,然后横渡台湾海峡,趁着潮汐进入鹿耳门,在何斌的指引下,大军顺利登岸。
正如何斌所说,荷兰人对南航道严防死守,对北航道鹿耳门则几乎不设防,郑成功大军从鹿耳门进入台江后,荷兰人这才反应过来,但大炮根本射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郑军登陆。
能顺利登陆台湾,收台就成功了一半,这一点何斌功不可没。
接下来,郑成功对荷兰人修建的赤嵌城展开围攻,只花了四天就将其攻下,还击退了来自热兰遮城的援军。
紧接着,郑成功又率军将热兰遮城包围起来,却遇到了荷兰人的顽强抵抗,硬是没攻下来。
之所以攻不下热兰遮城,是因为此地是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防坚固,易守难攻,粮食储备充足,而且武器弹药也不缺。
为了攻打热兰遮城,郑成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只是轰开了热遮兰城一角。
到了第九个月的时候,荷兰总督揆一不得不同意跟郑成功和谈,原因是荷军阵亡1600余人,只剩下600余人了,根本不足以守住热遮兰城,且城中粮食弹药紧缺,瘟疫流行,如果继续坚持,只能是全军覆没。
揆一要和谈,郑成功为了避免损失,便欣然同意,双方各自派遣了谈判代表,同时一直认为应该由何斌担任翻译。
何斌与揆一是老朋友了,对荷兰人也比任何人都熟悉,在谈判过程中,他抓住荷兰人的软肋一顿猛砸,迫使荷兰人做出退步,同意放弃对台湾的统治,所有军队撤离台湾。
1662年2月6日,揆一正式签字投降,在何斌的监督下,他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和物资,然后带着包含伤兵在内的900多荷兰人乘船离开。
自此,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接下来如何治理台湾,是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何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从1623年赴台到1662年收台,何斌在台湾待了三十多年,对台湾熟悉得不得了,与台湾移民、本地土著诸如高山族的关系很好。
为了帮助郑成功稳固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何斌出面与高山族进行谈判,最终降服了绝大多数高山族部落。
至此,何斌完成了收台使命,至于他的私人目的达成没有,史书没有说明,也没有交待他的结局,他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平心而论,收复台湾首功当属郑成功,但何斌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没有他对郑成功的劝说以及他提供的重要情报,郑成功未必会决意收台,毕竟他不知道荷兰人的虚实,内部反对声音也很大。
我们如果不细读史书,很难发现何斌这个站在郑成功背后的无名之辈,竟然会为收台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也应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