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日本原本和大清一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过日本转变很快,他们迅速的推翻了德川幕府,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日益强大。这个时候的日本非常激进,他们用自己国运做赌注,与大清进行甲午战争。当然了,日本这一次赌赢了,他们不仅得到了大量的赔款,并且还占领了一系列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台湾。占据台湾以后,日本希望通过一系列同化手段,将台湾彻底变成自己民族的一部分,这便是所谓的“皇民化运动”。

日本对台湾进行的“皇民化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895年~1937年,这一时期日本采用温和措施,开始对台湾进行皇民培养;

(2)1937年~1941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日本开始采取激进措施。

(3)1941年~1945年,日本强制性让台湾人参与皇民奉公的实践运动。



(1)1895年~1937年,“皇民”意识的培养

这一时期,日本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就是提倡日语的使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学校培养“皇民”意识。

在占领台湾的初期,当时绝大部分的台湾人对日本是敌视状态,所以愿意去台湾日语学校学习的人非常的少。为此日本在1904年通过了《台湾公学校规则》,汉文课时从每周12小时减少为5小时,他们希望台湾人的汉语能力足够能用于处理日常事务即可,其余的时间必须学习日语和培养日本国民精神。

1918年,《修订公学校规则》再度将汉文课时缩短到每周2小时。

1922年,《新台湾教学令》甚至规定汉文只能作为学校教学的选修课,各地的公学校可以随时废黜汉文课程,不必申请,也不必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

不过,即使日本如此大费周章,台湾的日语普及率并不高,1915年只有1.63%。



众所周知,同化最好入手的就是年轻一代,自然而然学校的培养非常重要。当时台湾的学校教材中皇民色彩非常浓厚,其主要目的就是把日本本国的历史教育移植到台湾,作为台湾的国史教材灌输给学生,培养台湾年轻一代的皇民思想,使得台湾人能够成为“真正善良的日本人”。当时台湾的历史教育,多数学习日本的历史人物比如天照大神、丰臣秀吉,明治天皇这些人。根据一些台湾人的回忆,当时南京被日本攻占以后,他们台湾人白天拿着日本国旗游行,而晚上则提着灯笼游行。

(2)1937年~1941年,“皇民”意识的强化

由于抗战的爆发,日本对台湾实行更为激进“皇民化”政策。这一时期,主要措施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利用宗教进行强化。

第二,利用民俗进行强化。

第三,利用学校进行强化。

第四,利用文艺进行强化。



以宗教为例,日本希望以自己的国家神道取代台湾固有的传统宗教信仰,意图从精神层面去除中国文化,为日本的“皇民”意识扫除障碍。当时的日本为了确立日本国家神道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大力强制各家各户击败日本的神抵,另一方面则是反动了所谓的“寺庙整理运动”。寺庙整理运动最大的目的就是废除当时台湾的本土道家信仰,迫使台湾到日本神社和寺庙参拜。当然了,这也引起了台湾民众的指责和抵抗。

(3)1941年~1945年,“皇民”意识的实践

由于日本当时积极侵略多个国家,为此他们在台湾进行“皇民”意识的实践。说到底就是日本希望全体的台湾人像日本的老百姓一样积极支持日本的侵略战争,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让台湾人为日本战争进行劳动,比如比如1943年,八千多名台湾青少年被送到日本海军工厂制造飞机。

第二,征集台湾的资金。比如1944年,台湾民众捐款建造的飞机场有数十个,到1945年初,全台湾的机场高达57个。

第三,强制台湾人服兵役。根据统计,当时以各种方式被送上战场的台湾人大概为二十万七千人,其中约九万人留在本土,有六万多人被派往太平洋战场,有两万三千余人被派到大陆,一万多人到日本本土。



总结:日本“皇民化运动”的结果

总体而言,日本的“皇民化运动”失败的,但是其历史危害却是无穷的。在日据台湾之前,台湾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意识非常浓厚。但是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日本不遗余力的进行“皇民化运动”,使得年轻的一代看到的是日本国力的强大以及大陆本土的动荡不安,因此有些人形成了“亲日”的价值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