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入口,扑面而来的不仅有新车皮革和螺蛳粉咖啡夹杂在一起的上头气味,还有由算法和代码交织迸发出的火花味。

车展正式开始的前一天,奔驰品牌日上,观众正戴着VR眼镜进行着沉浸式体验。他的“仪表盘”瞬间切换成全景3D路况投影,想“飙车”不用去纽博格林,原地就能“起飞”。


有关部门几天前给“智驾”泼上的冷水丝毫没有影响上海车展的含“智”量。当腾讯用“全栈AI工具箱”重新定义汽车研发模式,当德赛西威展台前的工程师演示着域控制器每秒万亿次运算,当古板的日本车企开始让最懂智能化的中国人担任总工程师……人们突然意识到,智能化并不是汽车产业面临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腾讯的“工具箱革命”:从研发到用车的全场景智能

在4月22日的腾讯智慧出行技术开放日上,腾讯宣布面向汽车行业升级全栈AI能力,涵盖AI基础设施(AI Infra)、AI开发与应用平台(AI Platform)及AI场景化应用(AI Application)。这一战略旨在帮助汽车行业从模型开发、部署到应用,全面用好AI工具。


腾讯的全栈AI能力升级,并非简单的技术堆料。其AI Infra层打造的智能驾驶云专区,已在上海、河北怀来拓展至四个云专区,实现了高效的跨区传输与远程容灾能力。在高性能计算上,万亿参数的智能驾驶大模型训练时间压缩至4天,无中断智能驾驶模型训练长达3000小时,千卡单日故障率低至业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在AI Platform层,腾讯提供的不仅是工具,更是一个完整的智能驾驶数据闭环服务体系。从数据采集、合规处理到训练测试,为车企研发提供一站式服务。腾讯云的知识引擎还可以帮助车企结合自身丰富的企业数据,打造更懂汽车、更专业的AI应用。比如,一汽丰田借助该平台的智能客服升级,用户问题独立解决率从37%跃升至84%。

AI Application层,腾讯发布的座舱端侧大模型,基于混元2B小参数模型,结合本地RAG能力,通过本地推理,既能“秒回”、又更懂车,小参数模型也有比肩大参数模型的体验。

零部件巨头的军备竞赛

在6.2号馆深处,德赛西威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展示。这款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的“数字大脑”,将原本分散的20余个ECU集成在巴掌大的盒子里,其散热系统表面的碳纤维纹路,记录着工程师们为功耗与性能平衡付出的几百个昼夜。


而其同样在车展前发布了智慧出行解决方案——Smart Solution 3.0。基于该方案,其推出集成空间计算、神经增强、环境隐形智能等150余项前沿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工程师演示的四大智能场景(绿野森林、超感模式、舒适静养、暖心护航),展现了多感官交互与深度情感互联的可能性。


智驾科技公司福瑞泰克的展台同样有尖货。其发布的ODIN3.0平台,搭载了自研波导技术的前角雷达,可实现200米外的行人检测,角分辨率提升至0.1°。在复杂天气测试中,系统仍能稳定输出弱目标信号。“智享全民版”解决方案更是将高阶辅助驾驶推向大众市场,通过算法优化将先进智驾算法部署在中等算力平台,成本降低40%却保留了L2.9级行泊一体功能。

斯凯孚则展现了传统零部件商的进化之路。其Asymmetric轮毂轴承通过优化球组设计,将摩擦力降低20%,系统刚性提升15%。在新能源车减重增效的刚需下,这种既能延长续航又不牺牲安全的技术才值得被普及。轴承里的纳米级改进,或许正在决定整车的智能化上限。


传统车企开启反攻篇章

当丰田中国首位华人总经理李晖为bZ系列站台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丰田本土化成果的加速落地,更是丰田对第三移动空间的重新定义。座舱内的Arene系统能根据乘客瞳孔变化自动调节HUD亮度,而这一切数据又在云端汇总,反哺自动驾驶算法进化。


这种“人-车-云”的闭环,在奔驰的Drive Pilot系统上也有生动的演绎。当车辆以L3级自动驾驶状态巡航时,方向盘上的电容传感器会监测驾驶员状态,一旦发现分心,座椅便会启动振动提醒。这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彻底改变了出行场景。

当红炸子鸡鸿蒙智行的展台则上演着中国势力的生命力,单是数倍于对面展台的灯光流明值,就诉说着它对舞台中央的渴望。问界M8搭载的鸿蒙座舱4.0,已实现跨设备无缝流转,MagLink Mini磁吸屏让手机生态无缝上车。动态光毯导航在夜间行车时,能在地面上投射出10米长的安全区域;自主示宽功能在狭窄路段自动调整灯光范围,避免对向车辆眩目。这种将仪式感融入功能的操作,代表着中国企业在智能化上跨入了新境界。


被唱衰的合资企业正在重新拨动命运的齿轮。马自达用车展首日的最后一场发布会展示了其MAZDA EZ-60的全球首秀。其座舱搭载的联发科技MT8676芯片,让智能座舱进入4纳米时代,响应速度提升数倍。更惊艳的裸眼3D HUD,利用双目成像原理实现眼球随动,导航信息仿佛悬浮在车头5米处。当工程师演示AI助手连续执行“调整座椅角度+播放音乐+查询天气”的复合指令时,系统流畅度令人瞠目。这种跨模态人机交互框架,标志着中国车企在AI整合能力上的突破。

十年前人们谈操控,谈驾驶乐趣,而现在人们谈的是如何让AI理解驾驶者的每一个神经信号。当钢铁与硅基生命开始共舞,人类开始书写出行方式的变革新章。上海车展上闪烁的这些技术星火,终将在某个黎明连成燎原之势,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面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