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麾下将士簇拥着黄袍加身,做了宋朝的开国皇帝,是为宋太祖。
登基后,宋太祖心里就一直盘算着如何巩固初生的大宋政权。经过一番仔细思考,他得出了结论: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天下战乱之所以延续两百多年,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唐玄宗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武人拥兵自雄的局面。
后汉高祖刘知远说过一句很透彻的话:“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差不多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于是宋太祖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把军权收归中央,不再设立节度使官位。因为这个操作,再加上朝廷重文抑武,有宋一朝从此再没出现过地方军阀拥兵作乱、威胁中央的现象。
宋朝在军事上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因此中央控制的禁军数量庞大,需要派得力将领统率。宋太祖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老战友符彦卿。符彦卿,字冠侯,是五代至宋初时期的名将,打过有名的阳城大战,大破契丹,以至于辽太宗耶律德光都怕他三分。宋太祖寻思,由他来统领禁军再合适不过了。
宰相赵普却不同意,几次三番地非要皇上打消这项任命。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他认为,符彦卿的名位已经太高,做过节度使、太傅、太师,后来还封过王。这样崇高的地位,“去天子一阶耳”——离皇位的距离只有五十米了!如果皇上再把兵符交给他,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只不过,这些话他还没来得及跟皇上说。
对于赵普的建议,皇上一直没有采纳。终于,委任符彦卿的诏书发出去了。赵普还想再努力劝皇上一次,派人截留了诏书,揣在袖子里去见皇上。
皇上见到赵普,心里就猜到了八分,于是问道,“爱卿这次来见朕,又是为了符彦卿的事吧?”
赵普故意撇开话题,就回答说,“不是。”接着他就说了一堆其他的事情。等君臣二人讨论完毕,赵普这才从袖子里掏出委任符彦卿的诏书。
皇上看到诏书,有点儿生气,皱着眉头问,“哼!果然还是这事。我问你,这诏书怎么还没下发?”
赵普解释道,“皇上,您听我解释。是我让人把诏书扣下的。我故意说诏书的文字还需要再推敲推敲、润色润色。我是想让您再好好考虑考虑,好好掂量掂量这个任命,不然将来您怕是要后悔的。”
皇上微微变了脸色,提高了说话音量道,“你这么怀疑符彦卿,究竟是为什么啊?朕对他一片诚心,他对朕也是忠心耿耿,这么多年来我们君臣二人心里没有任何芥蒂。朕是完全信任他的,他又怎么会造朕的反呢?”
赵普慢条斯理地回答道,“皇上,这可就不一定了。当初您不也对周世宗忠心耿耿吗?那为什么后来您却在陈桥穿了黄袍,要让柴家的孤儿寡妇给您腾出地方来呢?”
就是这最后一句话戳中了要害。原来宋太祖在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是殿前都点检,把禁军控制权牢牢抓在手里。柴皇帝一驾崩,赵匡胤就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回到东京正式登基,天下就姓了赵。这样看来,军政大权集中在某个臣子手里,这样的人终非社稷之福。
赵普的话说到这份上,宋太祖终于听进去了。他没有说话,那份诏书终于没有再发出去。他心说,赵普这人当宰相还真行,为朕的江山考虑得挺长远。
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权的基石,犹如一柄利剑,必须要掌握在绝对可靠、绝对忠诚的人的手里,否则就会太阿倒持,危及中央政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为了防止形成藩镇割据,还在军队制度上做了些创新,比如更戍法(又叫出戍法),以禁军(即中央军)分驻京师和外郡,内外轮换,故名更戍法。这样一来,京师和各地驻军就做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无专兵”,这对于削弱将领对手下军队的控制是很有效果的。这种担心还是有道理的,晚清时老袁的新建陆军就是例子。
当然,这样的做法也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造成了很多弊端。这是由于宋朝皇帝的最高优先事项始终是防止割据,而非抵御外敌,他们是被五代那种乱局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