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聪明齐圣,由揖逊而有天下,如尧与舜。至于天禄之传,不归之子而归之弟,则贤于禹远矣,况汤武乎。呜呼!得天下以仁,弃天下如脱屣,数千百载之间,继尧舜之正者,唯太祖为不可及也已。——(南宋)王称《东都事略》
赵匡胤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在他建立宋朝后,鲜有得病的记载。《宋史·太祖本纪》在这一阶段,只有一些宋军讨伐太原的记载,唯一异于平常的就是钱俶给赵匡胤送来了几头大象。但《续资治通鉴长编》却记载,到开宝九年十月初,赵匡胤忽然病倒了。
赵匡胤为何生病?症状如何?谁负责诊断看病?《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均记载不详,只记载“上不豫”。而有意思的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却在为赵匡胤驱邪这件事上费了不少笔墨。
本书就先沿着《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脉络来推测赵匡胤不豫前后发生的事。
赵匡胤得病,亲随王继恩忙前忙后。他很快请了御医把脉问诊,在望闻问切之后,御医发现皇帝的病来得毫无征兆,他们也暂时诊断不出到底是何病症。无计可施中夹杂着恐慌,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做了诊断,开具了一些调理的药物,一方面观察病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想办法医治。
但服用了药物后,赵匡胤身体依然不见好转。御医们也说不出原因,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候,就得想别的办法了。在古代,帝王不豫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皇帝失德,上苍降下惩罚,因此人间的药物才无法治愈。这就需要药物之外的办法。而所谓药物之外的办法就是举行箓醮活动,向上苍祈祷。
承接这件事的人是王继恩。
那么,为什么是王继恩,而不是晋王或者赵匡胤的儿子,再或者是宰相呢?这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从宋朝历代帝王不豫、朝廷举行箓醮的情况来看,主持这一活动的人,往往是宰相,而不是内侍官。
那么,这里面就存在两种可能:其一,赵匡胤虽然身体有恙,但情况还未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他并不想兴师动众;其二,赵匡胤不想让外人知道他得病的情况,因为这时候的宋军在太原城外激战正酣。
王继恩不敢有丝毫马虎,抓紧时间张罗这件事。对箓醮之事,王继恩此前虽未主持过,可当年柴荣病重时,也搞过类似的活动,王继恩曾见识过具体操作流程。
于是,王继恩依葫芦画瓢,召集了一些宦官,准备在宫中箓醮。此时,最关键的一环是,需要一个懂方术的奇人出面做这件事,王继恩负责提供各种所需物资。
王继恩派出一大批人在开封寻找奇人,很快就有人找到一位世外高人。据说此人名叫张守真,有通天本领。张守真的事迹很传奇,有人说他偶尔会在终南山居住,但常年行踪不定,想要找他绝非易事。
按照《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早年间的张守真并非奇人。但他对鬼神之事颇为上心。
有一次,有天神显现,并对张守真说:“我是天神,号黑杀将军,是玉皇大帝的辅臣。”此后,张守真每次在家诚心祈祷时,天神必然显现。根据张守真本人的说法,每当天神降临时,天地会进入静默状态,正在刮着的风也会忽然停止。当听到似婴儿一般的声音时,张守真就知道天神降临了。据说,天神还会给张守真“泄露一些天机”,让他料事如神。他的很多预言“应验”后,张守真声名大噪。很多官员、地方财主乡绅、普通百姓都找张守真测吉凶,或者询问姻缘、前程。后来,随着张守真名气越来越大,他选择出家,当了道士。这样一来,张守真有通天灵性的事迹就传到大江南北,名气更大。
所以,当王继恩派人搜寻奇人时,张守真的传说就进入了王继恩的耳朵。王继恩向赵匡胤讲述了张守真的传奇经历,打算邀请张守真进宫,为赵匡胤箓醮。赵匡胤也支持王继恩的做法,因此张守真被召进宫。
为保险起见,赵匡胤亲自召见了张守真,向他当面了解箓醮事宜。张守真口若悬河,山南海北,讲述了很多发生在历史中的事情,让赵匡胤信以为真,同意张守真箓醮。于是,在王继恩的帮助下,张守真在建隆观作法请天神。不久,天空中传来一阵婴儿的声音,天神果然附在张守真身上。随即,张守真以天神的口吻开始说话:“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说完这句话,天神就离开了张守真的身体。这句“真言”很隐晦,众人不明所以。众人希望张守真再次邀请天神下凡,为赵匡胤身体健康给点“启示”,但天神竟然再也请不下来。
既然再也请不下天神,箓醮之事也就草草结束。令人遗憾的是,箓醮之后,赵匡胤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好转,或者说,赵匡胤的身体状况在史籍中无载。
“黑杀将军”的记载充满了令人疑惑的地方,而那句“晋王有仁心”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呢?
从后来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以及众多史料被篡改的情况来分析,笔者认为,所谓赵匡胤“不豫”,又组织张守真箓醮,可能都是虚构的历史。现实情况中,赵匡胤并没有得病。《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这类记载,多是为洗白赵光义而虚构的。
众所周知,赵光义继任国君后,对太祖朝历史做过一次系统“完善”,推翻很多既定说法,重构了自己的形象,把自己塑造成“真命天子”。宋真宗时期,重新对太祖、太宗时期的历史进行完善,很多记载可能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
所以,“黑杀将军”的记载就是要制造这样一种事实:太祖在十月初时,身体确实出现了状况,后来驾崩,也只是旧疾复发,与太宗没有关系。
有意思的是,除了制造太祖得病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还引述了宋僧文莹《续湘山野录》里记载的一个“更加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由一个道士引起。
据说道士自称混沌,或者真无,总之就是那种很玄妙的名字,让人听起来就觉得这个名字充满了传奇色彩,因为不管是混沌还是真无,名字的背后,都是空洞和无极。
赵匡胤与道人的相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青年时期游历各地时,带着弟弟赵光义一起,一方面增长阅历,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有一次,他们就与这位道士相遇了。经过一番交谈,赵匡胤与道士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三个人一起游山玩水。据说道士还有一个本领:伸手即可隔空取物,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黄金。
与这样的人相识,让赵匡胤震惊,也让赵匡胤迷茫。但道士似乎对赵匡胤格外青睐。他们三个人经常在一起行走,如果饿了或者渴了,道士就隔空取黄金,然后三个人拿着黄金去买吃食饱餐一顿。而且,道士在喝醉酒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喉咙里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飘荡在天空中。这种声音往往只有一两句,只有赵匡胤能够听得见。有一次,道士喝醉酒后,继续摇晃着身姿,边走边发出声音。赵匡胤听见他说道:“金猴虎头四,真龙得其位。”这句话似乎是什么预言,让赵匡胤一头雾水。等到道士清醒后,赵匡胤就问道士那句话到底是何意,道士却笑而不答,只说是醉话,赵匡胤也没有深究。
后来,道士忽然消失不见。但道士说过的话,赵匡胤一直记在了心里。直到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时,他才恍然大悟:当初道士说的那句话,就是给他将来的人生预言。“金猴”比喻赵匡胤,而“虎头”就是虎符,也就是兵权,赵匡胤后来担任殿前都点检就是掌握了兵权,“四”当然指的是960年正月初四这天,而“真龙得其位”就是暗指赵匡胤是真龙天子。
身边要是有这样一位预言家,何愁人生无归期?他可以帮助赵匡胤随时随地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怎样走。但是,道士忽然消失,仿佛人间蒸发一般。陈桥驿兵变当上皇帝后,赵匡胤曾命人在天下寻访,都不见道士的踪迹,有人说在山野里见过道士,也有人说在河边见过他。但是这些消息都不准确,因为赵匡胤派人按照那些声称见过道士的人提供的地址去寻找时,根本不见道士本人。道士的这种游走不定,仿佛成了谜,赵匡胤就更加渴望见到道士。然而,赵匡胤越是想见,道士就越不见踪迹。
此后十几年,赵匡胤再也没有见到道士。不过赵匡胤并未放弃,一直在寻找道士。赵匡胤想再见一次道士,测一测宋朝的国运和他自己的命运。
开宝九年,赵匡胤西巡洛阳时,忽然在洛阳见到了道士。两人虽然多年未见,可一见面就认出了彼此。据说道士见到赵匡胤以后,也不参拜,只是对赵匡胤说:“别来无恙啊!”赵匡胤也不追究道士的不懂礼数,他非常高兴。之后,赵匡胤屏退所有人,与道士畅谈起来。他们谈论天下大势,共话这些年彼此的经历。道士表示,他对这些早已知悉,之所以不见赵匡胤,是因为时机未成熟。
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询问道士:“先生能知过去未来,我这些年来一直找你,只为了一件事,我就想问问你,我还有多少年的阳寿?”这位道士端着酒杯,似乎对赵匡胤的这个问题早就知悉。道士说得很含糊:“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但是,赵匡胤依然能从道士“速措置”的话语里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天气如果晴好,那你就还能活十二年。如果天气阴沉,那就是不好的征兆,要赶紧想办法安排后事。”或许在赵匡胤看来,道士既然能够预测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也就能预测他的死亡时间。再者,道士十多年不出现,现在忽然出现,大概就是要向他传递这个天机。
当时的赵匡胤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对此多少有所怀疑;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相信道士的话。
为了印证这件事,赵匡胤就将道士留在了行宫当中。当时的赵匡胤可能抱着这样的态度:既然道士能够预测吉凶,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思的是,即便赵匡胤派重兵把守,但几天后,道士依然悄然遁去,不见了踪迹。
赵匡胤没有忘却道士的话,只是那时候尚在四月,距离预言中的十月二十日还有数月时间。赵匡胤暂时将此事搁置,处理起了其他政务。
再之后,赵匡胤就在洛阳祭祀,他提出的迁都之举遭到群臣的反对,最终,只得作罢,回到了开封。
八月,赵匡胤急迫地发动了消灭北汉的战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在赵匡胤看来,他要在十月二十日之前消灭北汉,算是完成了生平最后一件大事,到时如果上天眷顾,天气晴朗,他将继续开疆拓土,夺回长城防线。如果到那天真如道士所言,他避免不了一死,至少对他而言,消灭了北汉,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他也将彪炳史册,流芳百世。
十月中旬,赵匡胤先是无故生病,王继恩请来了张守真,还留下了“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这句话。
不过,离十月二十日越来越近,道士留给赵匡胤的预言,也即将揭晓答案。进入十月后,赵匡胤尤其关注天气情况。特别是到十月十八九日这几天,他异常敏感,时刻关注着天气。他等待着十月二十日夜晚的来临,到时候一切都将揭晓。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引述的故事。通过以上叙述,笔者认为这些记载虽然写得“有根有据”,但依然漏洞百出。很多地方存在“后补”嫌疑,与上一节张守真箓醮一样,可能是虚构的历史。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后世改写的历史。
那么,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说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