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秋,沈伟受邀于杭州吴山石观音阁的《湖上》杂志,做过一次水墨松系列的雅集,以“遁”为题,写松若干,风骨孤峭,气息清远。犹记当年的展题之意,既是书写隐逸之志,亦是当代人心中那一点自守之光。数年倏忽,时序暗流,此番再展于武汉,题曰《松风》,但它并非旧迹重现,而是沈伟潜沉七载的凝思之所发,墨意新生,心境也稍异——如果说彼时是“避世”,而今则更近于“观心”;彼展如同山中初雨,此次尤似松下长风。



《松风》(绢本水墨)17x38cm沈伟作

江城的春天,总带着几分急切,一场大雨过后,还没来得及细嗅花开,就已经热浪逼人。展厅里却是光线柔和,香气淡淡,人在松影斜投的纸幅前,看着墨痕静静地铺展开,恍惚间仿佛步入画中幽深的林壑,周身被氤氲的雾气包围着,喧嚣与燥热瞬时被隔绝在外,心里不免生出“于城郭之中,得山林之趣”的感慨。

细读下来,沈伟之笔,非为图写山林,而是以笔追气,用墨写心。画中的松,枯润并施,骨力内敛,树干虬结而不失清俊;逆锋藏锋,松针间不乏韧意却又不露锋芒。尤其喜爱《松隐卷》中的一处:一棵老松横卧山坳,枝干近乎枯竭,松针却依然劲锐。焦墨勾筋,淡墨皴擦,墨色深浅相间,在层层的晕染中,化为“空”与“远”。最后点入数笔石绿色苔斑——石绿在灰白间闪烁,像极了寂静湖面上跳跃的薄光,枯寂中透出清醒的凉意。那一瞬,我似乎听见从垂落的松枝里缓缓吹出的微响,风声在松针之间倒卷,空气微凉而澄澈。

松在中国文人画传统中不仅是物象,更是一种心灵的视像。沈伟画中之松,孤立而不冷,静中含势:画面之上,不见刻意铺陈,看似随意,实则随势而发,如同偶然涌动的云雾,又像是吹向松枝的微风,若有若无之间,山林之气、幽人之思自在其中。这并非写形,而是由胸中逸气自然催发,是象与志的交融。正如他自述,日常的读书、研习、游历、晤谈,都是胸中丘壑,画松于此,不是图像的再现,而是心境的共鸣,是借松画风,借风写心。风有形则俗,无形则雅,画上无风,观者却闻风,皆因风不在画中。在耳边穿梭着的并非真风,它是纸上的生息,是气韵流转开合之间所激起的心灵回声,无论你我,唯有心静方能得其妙。这或许就是“风来松更静,水落石常清”的静听之境吧。

与笔墨意趣并行的,还有空间叙事。沈伟着意在展陈中重塑了“文人书房”的场景。主墙的“风入松”,两旁对联作为书卷引首,点出松与风、香与声的交感。中间主作不置高处,而是与案上的一方太湖石平视。案几之上,湖石嶙峋,壶口浅插一枝,手卷、折扇、册页依石舒卷;一旁的青花瓷瓶绘松影小景,茶烟缭绕,光影投壁。松影的虚枝与石体的凹穴交错,让人的目光不只在二维里游走,而是在平面与实物之间来回折返。不独如此,《见松册》手卷,每一开都是一帧独立小景,或孤松横生,或松壑云起;合卷而观,又变成山水长卷,气脉贯通。展卷之间,正所谓“咫尺之内,眇乎万里之外”,书房也由此成为“心游万象”的场所。旁边的折扇则利用扇骨的开合,让所绘松枝随手势起伏,松风亦随之忽远忽近,又暗自切合文人雅集时“把卷听风”的随兴与机趣。

“静、雅、深、远”是宋代文人所追求的斋室之美,借着湖石、清供、素壁与枝影的交叠,展厅变成了一间书房,观众不自觉地放轻了声息,而当目光落向作品,画中的松涛又似乎与厅中的松影合鸣,交织出由外而内的回响。将书斋起居之器与画面笔意置于同一语境中互为注脚,其意义或许就在于将“生活空间”升华为“观想空间”。笔墨、器物、书籍手卷与空间相辅相成,既重现了文人书房的清修品格,也开启了当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艺术与日常的界限在此被轻轻消除:松风既在画里,也在案几上,更在人心之中。书斋中的幽远山林与松风静响,既不是逃避现实的桃源,也不是凌空清谈的玄想,而是不避俗世又能安顿身心的辽阔天地,是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数个美妙瞬间。这想必是沈伟所欲与来者共证的时刻。

文/余其彦,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系主任,来源:长江日报)

画家简介



沈伟,艺术史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古代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武汉美术家协会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09年12月,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2010年6月,获2009年度“湖北文艺突出贡献奖”。2010年11月,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研究著作出版有:《〈历代帝王图〉研究》《武当山道教艺术研究》《书法与当代艺术》《写意荷花》《中国绘画史图鉴·花鸟卷》《隔路闻香》《石上清风》等专业著作与多部个人画集。

曾策划和主持《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2004,美术学院美术馆)、《两湖潮流:湖南湖北当代艺术展》(2009,广东美术馆)、《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2012,湖北美术馆)等重要展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