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新时代的核事业华章
工物40 孙瑞冬
孙瑞冬同学进行国旗下演讲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工程物理系大一学生孙瑞冬。
晨晕染素,赤光丹穹。当第一缕红光洒过主楼楼顶,照亮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时,我不禁想到这抹红也曾谱绘在戈壁滩上,见证大漠深处升起的蘑菇云。今天,让我们透过中国核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共同解锁清华工物系的精神密码。
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我国成千上万核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将几十年光阴熔铸在一个个反应堆里。想必大家对邓稼先学长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他说:“就算碎片埋骨于此,也不能让千万人承担风险!”这种舍我其谁、无畏生死的态度,正是我国核事业群体的集体肖像。
国是大家,有大家才有小家。王淦昌院士更名改姓二十载,用一生践行“以身许国”四字;郭永怀在坠机瞬间用躯体护住绝密数据的公文包,被烧的面目全非,却护住了无数科学家十几年的心血。元勋们的生命早已与核事业骨血相连,熔铸成中国国防的钢铁长城。
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没有人看好我们,可偏偏咱最争气。当苏联专家撤走,进行“连纸片都带走”的封锁时,先辈们也毫不退缩。没有大型计算工具,先辈们便使用算盘和演算纸进行计算;戈壁滩物资缺乏,先辈们便靠着咸菜和窝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实验;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图纸,先辈们便自主摸索原子弹和氢弹的结构。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我国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至今,中国的氢弹技术都是全球独创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由于祖国需要,王承书教授三次更换科研方向,从台前退到幕后,从华灯下的国际顶尖科学家转身为数据处理者。因祖国需要而更换掉自己感兴趣且有所成就的方向,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一颗精忠爱国的红心。
自主创新,开辟未来。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时代,核工业也已成为强国之路的重要支撑。从“华龙一号”蕴含500多项专利的图纸,到高温气冷堆核电站1600多个全国产核心设备,这不仅仅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核工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背后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推动。
夜幕降临之时,秦山核电站点亮长三角地区的万家灯火;能源危机之际,中国的“人造太阳”安定了我们的心。今日的阳光普照,是先辈们给的依靠。如今的中国核事业发展,更多的是为了民生,更多的是面向未来。我国不仅要解决自身能源问题,更要在应对人类能源危机时给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强大的核事业必然是和平与发展的坚实后盾。
老师们、同学们。红旗上不仅凝结了先烈们的鲜血,也浸染着科学家的热血。愿我们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传承“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核工业精神,续写新时代的核事业华章!
谢谢大家!
文案 | 孙瑞冬
图片 | 工程物理系
排版 | 赵明波
审核 | 付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