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大学应不断明确自身多重角色,紧扣自身多重属性,努力肩负起多重时代使命,从而真正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 | 冯淑霞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进一步擘画了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蓝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地方师范大学应不断明确自身多重角色,紧扣自身多重属性,努力肩负起多重时代使命,从而真正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强化综合属性,肩负起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使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地方师范大学助推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在坚持师范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综合化实际与特点,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上积极探索,充分释放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潜能。

河南师范大学在整体谋划学校科技创新港时就提出,要将其打造成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实验港:一是以国家战略、社会发展需求侧倒逼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将学校打造成“育人育才”高地。学校获批3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是强化新质生产力的牵引,促进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将学校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学校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小分子口服药阿兹夫定,5个国家1类创新药正在开展Ⅰ-Ⅲ期临床试验。获批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河南省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三是不断深化引育机制、发展机制、评价机制改革创新,将学校着力打造成“人才汇聚”高地。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进发达国家院士层次领军人才2人,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强化师范属性,肩负起引领卓越师范人才培养的使命。《纲要》提出全面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师范性是地方师范大学的首要属性,也是关键属性,地方师范大学助推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卓越师范人才培养的示范者、样板间。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本—硕—博”整体设计、分段实施、贯通培养的一体化改革举措。一是卓越教师素质规格上突出“复合+创新”。在养成“道德性+学术性+师范性+拔尖性”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着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教师,为基础教育造就未来领军人才。二是在卓越教师培养方式上聚焦“一体+协同”。建立健全“入口—培养—出口”全过程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畅通本科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一体化协同过程中的卡点、堵点;打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教师”培养间的壁垒,探索“科学家+教育家”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等全链条培养环节间的协同;建立健全师范大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之间U-G-S多主体间协同机制。

强化区域属性,肩负起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纲要》强调“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区域性是地方师范大学的条件属性,助推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紧扣区域属性,利用自身优势,供给一流服务。首先,着眼主要矛盾和关键要素,推动区域内基础教育高质量整体发展。《纲要》强调,“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学校锚定省委和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实施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万名中小学校长筑基计划、河南省中小学智慧课程中心三大战略性项目为依托,在发挥监测评估对县域基础教育、校长研修对全员提升、智慧课程对教育数字化的牵引作用方面积累了较好经验,作出了自身贡献。其次,着眼战略亟须和人口变化,回应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资诉求。《纲要》提出“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为此,学校一方面加大专门为高中阶段科学教育教师量身打造的“本科(理工类专业)+教育硕士(科学技术与教育)方向”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对其他师范类专业进行培养方案的再建构,增加科学素养课程模块,或科学素养课程。另外,老龄化、少子化等人口变化趋势也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诉求。地方师范大学作为区域教育的工作母机,需要建立快速反应、调整机制。

总之,地方师范大学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应该在坚持教师教育第一职责前提下,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引领卓越师范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践行多重使命,奋勇争先,努力出彩。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