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那几年,世界局势紧张得像绷紧的弦,仁川登陆更是这场战争里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转折点。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突然登陆仁川,把朝鲜人民军的后路给断了,战局一下子就被翻盘了。

历史上,谁第一个料到美军会玩这么一手,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人以前都觉得是中国军事参谋雷英夫最先看透了这招,他的回忆录里写得头头是道,连时间都算得准准的。

可到了2000年,韩国学者徐相文站出来说:不对,最早预言仁川登陆的其实是毛泽东。这事儿一出,历史圈炸了锅,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背后的真相。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打起来了,北边的朝鲜人民军南下攻势猛得不行,没多久就把韩国军队逼到了釜山一小块地方,眼看着就要统一半岛了。可美国不干了,带着联合国军插手进来,战事变得胶着。

到9月,朝鲜人民军虽然占了上风,但后方拉得太长,防守薄弱,这就给了美军可乘之机。仁川登陆就是美军的一次绝地反击。



仁川这个地方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离汉城(现在的首尔)不远,地形复杂,潮汐变化大,一般人不会想到在这儿登陆。可麦克阿瑟偏偏选中了这儿,带着美军第十军团冒险一搏。

9月15日登陆成功后,美军很快占领汉城,把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掐断,导致北边军队不得不撤退。这次行动直接改变了战争走向,也成了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



但问题来了,美军这一手这么出其不意,谁能提前猜到呢?答案不仅关系到历史真相,还能看出当时各方领导的战略眼光。

雷英夫是谁?他是中国解放军的一位参谋,1921年出生在河南,抗战时期就加入了八路军,后来在解放战争里打过不少硬仗。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在北京的总参谋部作战部当副部长,是个实打实的军事人才。他的名字跟仁川登陆联系起来,主要是因为他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在最高统帅部当参谋》。

在这本书里,雷英夫讲了个故事:1950年8月23日,他在作战室盯着朝鲜地图看,发现朝鲜人民军把主力都压在釜山前线,后方空得不行。而美军在釜山那边既不撤也不拼命增兵,感觉憋着大招。



他琢磨着,美军很可能绕到中部登陆,而仁川是个好地方——离汉城近,能直接打断北边的后路。他还说,自己研究了仁川港的潮汐数据,算出9月15日是个适合登陆的日子。这个分析他报告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又转告毛泽东,得到了认可。

这个说法听起来挺靠谱,雷英夫也因此被捧得挺高。国内好多书,比如《毛泽东年谱》《周恩来传》,都引用了他的叙述。



后来一些影视剧还给他加戏,说毛泽东夸他是“洛阳才子”,弄得他好像成了预测仁川登陆的第一人。这故事传得广,大家也就信了。

可历史这东西,不能光听一家之言。2000年,韩国学者徐相文跳出来,拿出了硬核证据,把雷英夫的“第一人”说法给否了。徐相文是韩国中央大学的军事历史学家,专门研究中国党史和朝鲜战争。



1994年,俄罗斯把一批苏联时期的档案给了韩国,徐相文参与整理这些文件。他翻着翻着,发现了一份1950年7月2日的电报,是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发给莫斯科的。

电报里写啥了?原来那天毛泽东接见了罗申,聊了朝鲜战局。毛泽东分析说,美国在日本有12万驻军,能调6万过来打朝鲜,可能会在釜山、木浦、马山或者仁川登陆。

他特别点了仁川,说这地方地势险要,是美军翻盘的关键。还建议朝鲜人民军赶紧南下占港口,尤其要在仁川设防。这话是战争爆发才一周说的,比雷英夫8月23日的分析早了一个多月。

徐相文把这个发现写进了2000年《中共党史资料》第73辑的文章《关于“毛泽东预言美军仁川登陆”的时间考》。他明确指出,雷英夫的说法不准确,最早预见仁川登陆的是毛泽东。这篇文章一出,等于给历史正了名,也让大家重新审视雷英夫回忆录的可信度。

那毛泽东为啥能这么早就猜到美军会登陆仁川?他可不是瞎猜的。这位老革命家打了几十年仗,对军事战略有超深的理解。

他研究过二战盟军的登陆战,知道美军特别是麦克阿瑟喜欢出奇制胜。朝鲜战争一开打,他就盯着地图琢磨,觉得美国不会老老实实只在釜山硬扛,肯定得找个地方反扑。

仁川为啥被他看中?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它离汉城近,一旦拿下就能切断朝鲜人民军的命脉。而且仁川虽然潮汐复杂,但对擅长两栖作战的美军来说,不是大问题。

毛泽东还通过苏联大使馆警告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好几次,7月、8月、9月都提过要防着仁川,可惜金日成没当回事儿,觉得美军没那胆子。

国内史料也佐证了这一点。2010年,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庞先之在《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里提到,1950年10月2日毛泽东拟了份电报稿,里头说他早在4月金日成访华时就提醒过要防外国入侵。

7月和9月,他又三番五次说美军可能从海上打仁川-汉城一带,建议朝鲜人民军保存实力,别压太靠南。这电报后来因为中央内部意见不统一没发出去,但留下的草稿成了铁证。

雷英夫的分析确实有水平,他8月那次报告也起了作用,但为啥被捧成“第一人”?

一是他回忆录出版得早,1991年那会儿国内对朝鲜战争的研究还不深,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鼻子有眼,就信了。

二是国内史学界那时候对档案查得不够严,有些书直接引用他的话,没去核实更早的资料。结果以讹传讹,雷英夫就成了“预测大师”。

其实雷英夫的贡献更多是细化了分析,比如潮汐数据那块儿,他的确下了功夫。但要说谁先想到仁川登陆,时间线上毛泽东明显更早。雷英夫回忆录里也没提毛泽东7月的判断,可能他当时不知道,也可能是记忆模糊了。

仁川登陆真打起来那天是1950年9月15日,美军一登陆就势如破竹,9月28日拿下汉城,朝鲜人民军彻底乱了套。金日成之前太自信,没听毛泽东的警告,仁川防线几乎是空的,战局一下就崩了。

这事儿让中国坐不住了。10月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开了会,讨论要不要出兵。他拿出之前拟的电报稿,说自己早料到这一天,但朝鲜没防住,现在只能靠咱们自己了。

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彭德怀带着部队跟联合国军干上了。打了五次大战役,硬是把战线稳在了三八线附近。到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了停战协定,半岛又回到起点。

仁川登陆这事儿,不光是军事上的教训,也是历史研究的一个教科书案例。徐相文的研究2000年公开后,国内慢慢也开始正视毛泽东的早期预判。

雷英夫的说法虽然没被全盘否定,但“第一人”的帽子是摘掉了。他的回忆录还是有价值的,就是得挑着看,不能全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