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西文演集团、北京舞蹈学院共同出品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以世界科技巨著为创作灵感

讲述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人生故事的

舞剧《天工开物》

著名导演陆川担任总导演及编剧

自首演至今已连演17城42场

凭借综合上座率超97%

累计观众逾4.7万人

全网曝光量超过5亿的佳绩

成为又一部现象级舞剧



5月1日至3日,该剧将在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连演三场。8月15日至17日,还将亮相上海西岸大剧院。

本轮演出主演阵容将迎来安一宁、臧彦杰等青年舞蹈演员。导演陆川说:“新成员的加入不仅延续了舞剧的艺术高度,更以新的视角赋予角色更深层次的生命力。”

摆脱内卷的“大明理工男”

中国的《天工开物》被达尔文等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亦被视作“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的前半生努力科举入仕,可苦考六次一无所获。而恰恰是在六次水陆兼具、长途跋涉的赶考途中,他得以走访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从而对手工业、农业和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

体会了民间疾苦的他深刻感受到“空谈性命,不务实学”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因此绝了科举之念,将人生从轨道拓展为旷野,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厘清界限。



舞剧《天工开物》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不仅通过舞蹈艺术重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更将宋应星的执着与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通过舞蹈、影像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再现宋应星的“硬核”人生,也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见证这位“大明理工男”如何在乱世中隐遁著书,以书为帆,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



全员会“飞”,“舞”功了得

《天工开物》开篇“此书与功名进取无关”这一行字,透露出傲骨与情怀。



青年宋应星

在剧中饰演青年宋应星的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吕科镝,他的舞蹈刚劲又具柔韧性,超强的身体控制力使得他的每个动作都潇洒飘逸。看他在舞台上轻盈翻飞,让观众惊叹“他真的会飞!”

要演出宋应星不同人生阶段的特点并不容易,吕科镝说:“他的人生起起伏伏有很多转折。但其实,在他心底,对世界的探索却从未改变。”





老年宋应星

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在网络上是坐拥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教师,他曾摘下“荷花奖”金奖,也是希腊国际舞蹈比赛金奖得主。

他的细腻表演贴合人物内心,又和高超技艺深度融合,让人在感受“摆脱地心引力”的血脉压制的同时又能“入戏”。





“天工男团”

“天工男团”希望通过虚实交织的叙事,让观众不仅看到一本书的诞生,更能读懂一个人对真理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为何值得被后世铭记与传承。



大、巧、简的“明制美学”

舞剧《天工开物》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次创新实验。



全剧舞美设计参考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巧简”的美学特征。

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凸显明代版画特点,成为贯穿全剧的美学元素。舞台上农夫、工匠的服装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

音乐创作兼顾明代雅乐与民乐的特点,在音乐和声效中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比如打铁、抽拉风箱、稻浪、浇筑、耕作、劳动号子的声音素材,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旋律中,应和这部“工匠之舞”。



此外,陆川将电影手法融入戏剧,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处理体现在每个细节中。舞台前后双层纱幕,将舞台的实景与电影的虚幻和代入感融为一体,让观众感受舞台之美、服章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科技之美、大地之美……

陆川说:“宋应星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朱渊

图片:主办方提供,部分源自网络

编辑:小开

©新民晚报文化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