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 据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4月23日刊发坦迪丝瓦·洛西撰写的文章,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兼具身份认同的创新》,编译如下:
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南非人,我发现自己处在一种既令人兴奋又有着深厚根基的变革之中。我把这种现象称为“带着心跳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前沿的发展进步同深厚传统的动态交融。
它不是我从小阅读的西方发展模式,也不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解体后重建模式的复写。这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一个放大身份认同而不是抹去历史根基的前进历程。作为南非人,这引起了我的深刻共鸣,因为它既呼应了我们的现代化抱负,同时又严格守住了自己的本色。
约两年前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城市的天际线令我眼花缭乱,鳞次栉比的高楼让南非的桑顿商业区显得古朴。从浦东机场到市中心的磁悬浮列车让我感觉就像踏进了科幻小说。
然而,在距离我寓所仅20分钟路程的地方,我发现了豫园——一个有着池塘和石桥的16世纪园林,清晨有老年人在那里练习太极拳。这种超现代性和传统的和谐并存正是中国现代化的本质。
南非人能够理解这种平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未抛弃它的过去。中国政府对“文化自信”的重视,确保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仍在热热闹闹地庆祝着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
今年春节,我和我的中国朋友们一起在江苏的一个村庄吃了一顿年夜饭。放着烟花,吃着饺子,我看到了现代化(从村里的高速互联网和太阳能路灯中显而易见)与古老习俗共存。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强调历史传承的发展进步。这体现在共同富裕这一愿景之中,是让所有人(无论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陆)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在访问贵州时看到了这一点。
电子商务改变了贵州的村庄。曾经为销售茶叶和大米而苦恼的农民现在在抖音等平台上进行直播,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村民李阿姨向我展示了她智能手机上的设置,告诉我她挣的钱供女儿上了大学。
这种独特的现代化也反映在教育中。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大学里,学生们对人工智能趋势的了解程度与他们对儒家哲学的理解相媲美。当学生们在梦想着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之际,他们也会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自己的责任感。中国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的重视推动了科技的繁荣,而人文艺术则确保学生们能够超越代码进行思考。这种平衡为所有国家在坚守自身根基的同时培育人才提供了启发。
城市规划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的愿景。
曾经是渔村的深圳等城市现在拥有5G网络,电动公交车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上穿行。我乘坐高铁只用45分钟就从上海来到杭州,在西湖边漫步,那里既有古代佛塔,也有为手机充电的智能长椅。这些城市充满生机: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旁,夜市和茶馆蓬勃发展。这与其他地方的同质化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一个南非人,我被这种活力所吸引。我对这种极具个性的发展欣赏有加。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为全体人民创造机会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对包容性政策的重视,确保了每个人(从城市到农村)都能获得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乡村振兴和扩大社会服务的举措正在使社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育出一种机会共享的意识。
生活在现代化的中国,我感觉就像是在目睹一个国家用目标和灵魂来重新定义发展和进步。并不是说要比别的地方更好,而是要做真实的自我。
中国的道路提醒人们,现代化必须反映一个民族的独特品格。生活在这里,我理解了现代化不是要成为“西方”,也不是要抹去自己的根基,而是要创建一个忠实于自己的未来。(编译/林朝晖)
4月17日,人们在上海外滩拍摄对岸陆家嘴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光影秀。(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