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兴业论》恰似一部镌刻着智慧与哲思的典籍,以 “和合” 思想为轴,串联起古往今来立业、兴业的璀璨篇章,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镜鉴。
从政治维度审视,“和合” 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关键纽带。在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之际,各国依存度日益加深,却也面临诸多分歧与摩擦。回顾历史,六国诸侯坐拥广袤疆土,却因背离 “和合”,陷入纷争内耗,最终土崩瓦解。当今世界,大至国家,小到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纵使国力强盛、资本雄厚、能力再强,若缺失 “和合” 根基,忽视与各方的和谐共处,同样危机四伏,甚至国灭、企败、家破、人亡。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浪潮中,中国秉持 “和合” 理念,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 “一带一路” 倡议的稳步推进,到多边外交舞台上的积极斡旋,皆致力于将各国利益诉求 “熔于一炉”,凝聚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磅礴力量。这种政治理念的践行,正是对《兴业论》中 “和合” 思想的时代升华,彰显了大国担当,为世界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完善注入了正能量。
经济领域,“和合” 更是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当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兴业论》的 “和合三重境”—— 守拙、谋新、有恒,恰似为企业发展、个人创业开具的良方。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在阳极镀层工艺上深耕细作,坚守 “守拙” 精神,如同龙泉宝剑历经无数次锻打,方铸就行业领先地位;同时,积极拥抱创新,契合 “谋新” 理念,不断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前沿技术,为行业发展开辟新路径;凭借对核心技术与品质的长期坚守,诠释了 “有恒” 要义,于市场潮起潮落间屹立不倒。又如景德镇青年陶匠,将古老的陶瓷技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借助 CT 扫描分析汝窑开片,运用算法推演窑变奥秘,实现天青釉的复烧,正是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科技 “和合” 的生动实践,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启示着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人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唯有秉持 “和合”,融合多元要素,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层面,“和合” 则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不竭源泉。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既有碰撞,更需融合。《兴业论》所提及的徽商 “贾而好儒”、晋商票号融伦理于金融,深刻揭示了商业与文化、利与义的和谐共生关系。德国制造业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巧妙融合匠艺与学术,如同苏州园林般 “移步换景”,尽显文化融合之美;日本 “匠人精神” 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又如景德镇青瓷的 “七十二道工序”,传承着文化的厚重底蕴。在当代中国,华为麒麟芯片的研发,汲取古代《河图洛书》矩阵智慧,与现代半导体工艺深度融合,成功打造 “中国芯”,实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彰显了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这表明,在文化发展进程中,“和合” 理念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激活文化基因,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兴业论》中的 “和合” 思想,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行道路。广大有志之士当以此为指引,胸怀天下,以报国为志,以 “和合” 为策,以精业为能,让优质资源充分涌流,让精湛技艺薪火相传,在时代的舞台上,书写经世伟业,铸就不朽功勋,共同开创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中国。(李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