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他曾是被五张羊皮赎回的奴隶,却在古稀之年成为秦国的姜子牙,最后以“五羖大夫”青史留名。
养牛出身的百里奚,如何在人生后半程逆袭,奠定秦国百年霸业?一切要从那场改变命运的“羊皮交易”说起。
百里奚的前半生堪称失败人生典范,他出身虞国寒门,三十岁才娶妻生子,平日里就以养牛为生。
公元前 655 年,晋献公实施假道伐虢之计,当时虞国大夫宫之奇敏锐洞察到此举背后的巨大风险,遂以唇亡齿寒这一极具前瞻性的道理劝谏虞君。
然而虞君未能接纳宫之奇的谏言。
此时的虞国还藏有一位名为百里奚的奇才,但他并没有站出来说话。
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虞国的未来,虞君昏庸无能、不明事理,在这种情形下多说也是无益。
果不其然,虞国不久后便走向灭亡。
虞国覆灭后,百里奚被晋国俘获,随后他的命运发生了进一步的转折,被当作陪嫁奴隶送往秦国。
逃往楚国的百里奚在宛邑重操旧业,开始替当地人放牛。
由于百里奚放牛技术高超,把牛养得膘肥体壮,消息竟然传到了楚国王宫,楚成王特意召见他询问养牛之道。
百里奚殿中答道,只要让它劳逸结合,和牛心意相通就可以。
他这一回答看似千奇百怪,实则有自己的考量,他并不是在告诉楚成王该如何养牛,而是如何治国,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百里奚在《养牛经》中总结:“牛者,民之命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赖牛力。”他养的不是牛,更是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
此时的中国大地诸侯争霸,地处西陲的秦国在中原诸侯眼中仍是蛮夷之地。
秦穆公即位时情况极不乐观,秦国四面都是强国,战略空间被压缩至渭河平原一隅。
更严峻的是,秦国文化十分落后,秦人又好勇斗狠,中原士人都避而远之。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里奚的出现成为秦国破局的关键,他带来的不仅是治国之才,更是中原先进的礼乐制度与政治理念。
秦穆公以逃亡奴隶的名义,用了五张黑羊皮换回这位旷世奇才。
但是当秦穆公见百里奚白发苍苍却有些失望,以为他江郎才尽,没有精力治国了,不禁惋惜:“先生老矣。”
百里奚则反驳,要是让我去打猎那可能不行,但让我论道,比姜子牙还年轻十岁呢。
百里奚在暗示,此时秦国急需的不是武力,而是治国方略。
百里奚执政后减轻赋税,鼓励农耕,还引入中原礼乐制度,在秦国设立太学,教授《诗》、《书》、《礼》、《易》。
律法上他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思想后来被商鞅继承,成为法家理论的源头。
经过一番整改,百里奚执政期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秦国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秦国也开始渐渐壮大,在中原事务中拥有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百里奚极具战略目光,通过德服西戎的策略使八戎来服,开地千里。
他派由余出使西戎,以文化软实力瓦解其部落联盟,最终使秦国势力迅速扩张。
百里奚很早就意识到商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秦国设立市舶司,鼓励与西域、巴蜀的贸易往来。
秦国通过玉石之路输送和田玉,卖出铁器、丝绸,开放的经济政策也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他还推动农业技术革新,引入中原的耦犁、代田法,使秦国粮食产量倍增;
在文化领域,百里奚将中原文化引入秦国,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传播,秦国后来“车同轨、书同文”,与此一脉相承。
孟子评价他“不可谓不智”,但也有学者质疑其政策的局限性,例如百里奚未能彻底废除奴隶制,对西戎的征服也带有血腥色彩。
然而,这些争议无法掩盖他的历史功绩。
百里奚的一生厚积薄发,七十岁拜相,十年间将秦国推向霸主地位,百岁高龄仍在为国家出谋划策,105岁才离开人世。
在南阳百里奚村的祠堂里,至今供奉着这位“五羖大夫”的牌位,祠堂楹联写道:“羊皮换相兴国运,牛刀割鸡定乾坤。”
他在用人生经历告诉后人,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心怀壮志,机遇总会降临。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
《左传》,左丘明撰,中华书局2009年
《孟子·告子下》,孟子撰,中华书局2015年
《中国养牛史》,余志远著,农业出版社1985年
《春秋时期秦国人才政策研究》,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11年
《百里奚评传》,王邦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