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王嘉译
□执行 记者 梁露露 孙倩文
□实习生 陈俐颖
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跳绳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2025年3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四部门重磅发布《河南省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这份为期3年的专项计划聚焦“小胖墩”“小眼镜”“小星星”“小骨干”“小蛀牙”五大儿童健康核心议题,致力于构建部门协同、医教联动、社会共治的全新健康管理模式,全方位改善河南儿童健康状况。
继首期“护‘星’行动”引发广泛关注后,大河健康报持续发力,推出“关爱‘五小’之‘轻苗’行动”专题报道,将目光投向日益严峻的儿童肥胖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形势不容乐观,6~17岁群体中超重率达11.1%、肥胖率达7.9%,相当于每5名儿童青少年中就有1人存在体重超标问题,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挑战。
4月23日,大河健康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省级三甲医院,探访多学科专家如何运用专业医学手段,帮助“小胖墩”科学减重、重获健康活力,揭开儿童体重管理的专业奥秘。
现状透视
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
“我家孩子才12岁,但是体重已经超重了”“孩子特别不喜欢动,该咋办”……4月23日下午,记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长发育中心发现有家长带孩子前来向医生咨询体重管理意见。
该中心肥胖课题组组长刘宏霞介绍,肥胖本质上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能量代谢失衡疾病,核心特征为体内脂肪异常积聚,体重显著超出正常参考范围。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40年间激增近40倍。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若不加以干预,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31.8%,这意味着平均每3个孩子中就有1人面临肥胖困扰。
郑大三附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小胖墩”相关门诊量增长约7倍,住院量增长2倍,儿童肥胖问题在河南呈现加速上升趋势。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儿童肥胖问题呈现‘增速快、防控难、危害大’的特点,防控压力尤为突出。”郑大三附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王伟介绍。
成因探究
诊断肥胖一般用体重指数法
“小胖墩”扎堆,隐藏着不可忽视的健康危机,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
王伟主任表示,受传统观念影响,祖辈普遍认为“越胖越有福气”,常与医生的科学减重建议产生冲突。例如,家长在减重门诊中偷偷给孩子塞高热量食物,干扰减重效果。目前,高热量饮食(如炸鸡、奶茶)普及,电子产品依赖导致的久坐不动等也加速了肥胖的产生。
肥胖还受遗传与疾病的影响,父母肥胖使子女肥胖概率为40%~80%;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能导致肥胖。有一种隐性肥胖要引起重视,体脂率超标(男孩>20%、女孩>25%)易被忽视,需通过专业检测发现。
王伟介绍,诊断肥胖一般采用体重指数(BMI)法,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m2)。 诊断标准(根据WHO或各国指南)为:
超重 BMI≥同龄同性别儿童第85百分位(P85,即在一组数据中,有85%的数据值小于或等于这个数)。
肥胖 BMI≥同龄同性别儿童第95百分位(P95)。
严重肥胖 BMI≥P95的120%或P99。
需要注意的是,需使用儿童BMI生长曲线图(如中国、WHO标准)进行比对。但2岁以下儿童通常用“体重/身长”而非BMI,需参考特定生长曲线。
学生在体育课上使用划船机锻炼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危害剖析
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期患病风险
刘宏霞告诉记者,根据脂肪分布特征,肥胖可分为两类:向心性肥胖(又称腹型肥胖或内脏型肥胖),主要表现为内脏脂肪堆积,腰臀比增大,此类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高度相关,健康风险尤为突出;周围型肥胖(又称匀称性肥胖或皮下脂肪型肥胖)则表现为脂肪均匀分布,臀部脂肪堆积较腹部更为显著。
肥胖症可以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我国儿童肥胖主要以原发性肥胖为主,由营养过剩引发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与膳食结构失衡、身体活动量不足、传统观念与养育方式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绝非单纯的体型问题,而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潜在诱因。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相较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肥胖儿童青少年罹患前驱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4倍,患哮喘的风险升高1.7倍,患高血压的风险达4.4倍,患脂肪肝的风险骤增26.1倍。”刘宏霞表示。
儿童期肥胖不仅损害当前身体健康,更可能成为成年期重大疾病的“定时炸弹”,其带来的心血管系统负担、呼吸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已构成对青少年群体身心发展的全方位威胁。
要点关注
儿童青少年减重
关键在干预生活方式
“针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且手术存在较多并发症风险,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预成为首要选择,这需要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刘宏霞强调,儿童减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生活方式干预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调整饮食结构肥胖儿童青少年应注重食物的多样性,确保每餐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禽畜鱼蛋奶类以及大豆坚果类等各类食物。此外,选择小分量的食物有助于实现食物种类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控制总热量摄入。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还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肥胖。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可以从每天2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开始,逐步增加到每天20至60分钟,并努力养成长期坚持运动的好习惯。
保持充足睡眠儿童青少年应培养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以免影响睡眠质量。5岁以下儿童每天应保证10至13小时的睡眠时间,6至12岁儿童为9至12小时,13至17岁的青少年则需要8至10小时的睡眠。此外,心理支持与放松训练也是促进良好睡眠的重要辅助手段。
定期监测为了及时了解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状况,应定期监测其身高、体重及腰围等关键指标,分析动态变化。通过科学评估肥胖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状况,可以及时调整减重策略,确保减重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地探访
多家医院开设儿童减重门诊
河南省儿童医院:
多学科联合 为“小胖墩”健康保驾护航
“医生,我家孩子从小就胖,现在体重都快超标一倍了,到底该咋治?”4月23日,在河南省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一位家长询问医生。
儿童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吃得多、动得少”能解释的,内分泌激素异常、遗传基因变异、代谢功能紊乱、心理行为问题等复杂因素交织,让传统单一科室的诊疗常常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境。
为进一步满足肥胖儿童多元化的健康需求,4月15日,河南省儿童医院体重管理门诊正式挂牌成立。门诊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为核心,同时整合了营养科、消化科、儿童保健科、中医科、心理科、普外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精英力量,形成了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诊疗团队。
门诊开诊一周以来,已经接诊了多名超重儿童。“这个孩子除了体重超标,心理上也有一些焦虑情绪。”“在制订干预方案时,不仅要关注他的饮食和运动,还要结合中医的调理方法,同时心理科也要介入,帮助他缓解焦虑。”联合门诊的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个性化干预方案逐渐清晰起来。
在此之前,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从2003年起就专门设立了肥胖糖尿病专病病房及门诊,一支专业高效的肥胖糖尿病管理小组早已在这里扎根。
“我们深知儿童肥胖的复杂性,所以从一开始就组建了这样一支多学科协作的团队。”该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学科主任卫海燕拿着密密麻麻的活动照片向记者介绍:“多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21期儿童肥胖暑期夏令营及35期糖尿病联谊会。在夏令营里,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像趣味运动会、健康知识竞赛等,在玩乐中学习如何科学饮食、合理运动。家长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对肥胖问题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郑大三附院:
提供“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周期管理
“这孩子从小就胖,我们试过各种减肥方法,减肥营都送去苦训三年了,可体重就是纹丝不动,我们都快绝望了。”在郑大三附院儿童减重门诊,一位家长满脸愁容地向记者倾诉。他身旁站着一个12岁的男孩,身高1.52米,体重却高达83千克,圆滚滚的身材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王伟主任为就诊儿童提供健康指导 郑大三附院供图
郑大三附院王伟主任介绍,该院儿童减重门诊、儿童减重与代谢多 学科门诊于3月29日正式揭牌后,不少家长带着“小胖墩”来就诊。该门诊整合内分泌、营养、运动康复、心理等多学科专家,提供“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周期管理。
“初诊时我们会为孩子进行肥胖筛查、代谢评估(如骨龄检测、人体成分分析)、制订个性化方案,后续通过定期复诊及时调整干预措施。”王伟告诉记者,减重门诊会根据孩子年龄、肥胖程度、生活习惯等制订专属方案,如调整饮食:由营养师制定低糖低脂食谱,控制进食速度与分量,减少零食摄入;运动指导:每日至少进行1小时有氧运动(如跳绳、游泳),辅以力量训练,提升代谢率;行为干预:心理科医生疏导情绪问题,帮助家庭建立健康作息。
记者了解到,近期郑大三附院儿童减重门诊还计划开展“儿童减重大赛”,以激励式排名提升减重动力,帮助超重/肥胖儿童建立科学减重意识,改善代谢。通过家庭参与,培养长期健康生活习惯,避免极端减重行为。
河南省人民医院:
家庭共减 以小带大
“我家孩子这体重越来越难控制了,运动一会儿就累得不行,晚上还打呼噜。得知这里能帮助孩子减肥,我就带着孩子来试试。”4月23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长发育中心,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河南省人民医院刘宏霞医生介绍,河南省人民医院创新构建了儿童肥胖医学管理模式,该模式不仅包含了传统院内诊疗,更将专业医学管理延伸至家庭、学校及社会层面。
刘宏霞表示,在院内管理维度,该门诊构建了多维度评估体系:通过精准的疾病筛查与营养状态评估,结合智力心理发展测评,全面绘制儿童健康画像;基于膳食运动行为调查制定医学营养减重处方,同步开展系统化健康管理宣教,为科学减重提供扎实依据。
当话题转到院外管理层面时,刘宏霞说:“我们创新借鉴了糖尿病‘三师共管’的理念,由专科医师、临床营养师和家长形成管理团队。通过建立微信群,我们每天都能对减重儿童的饮食、运动进行严密监控,实施多对一、个性化的减重方案。就像给孩子请了一个24小时的健康管家,随时都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家庭共减,以小带大’是该模式的核心亮点。”刘宏霞表示,当肥胖儿童启动减重计划时,医院同步对家长进行健康理念培育,促使整个家庭同步调整生活方式。
11岁图图的蜕变历程便是最好的印证。最初图图因体重激增导致运动耐力下降、日常易疲劳,甚至夜间出现鼾症,经诊断已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早期预警信号。在医疗团队指导下,图图的家庭成员与营养师、医生建立微信群,每日分享图图的饮食及体重情况。此外,图图家还开启了全家健康计划:妈妈潜心研究营养配餐,爸爸成为运动搭档,爷爷奶奶则化身饮食监督员。
经过数月坚持,图图不仅成功控制了体重增长,更展现出蓬勃的精神面貌。更可喜的是,这场减重战役带来了意外收获:图图爸爸减重超过5公斤,脂肪肝指标显著改善;妈妈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爷爷奶奶也在健康饮食的润泽下焕发活力。
孝敬父母
订一份大河健康报
发行热线
0371-65798768
258元 健康带回家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更新文章。为防丢,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