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道家的姿态,这里有隐者的风骨,这里有书舍的香气。

这山因一位高士而得名,山巅之水是丰城的母亲河-----富水发源地,这就是罗山,净明道祖庭,道家第三十七福地,也是中国最早的书院雏形----罗山书院所地。


罗山位于丰城、崇仁、乐安三县交界地,清同治丰城县志记载:罗山,距县八十里,原名池山,其巅有池,冬夏不竭。晋罗文通学道于此,改名“罗山”。

像罗山这样的山,在自然风貌上与绿水青山的江西别的山川无异,比如它海拔近千米,比如它有云海,又比如它生长着省花——杜鹃。它有何不同,成为官方命名、皇帝赐姓,官员膜拜、文人缅怀、民众信仰的一座山。到底有怎样厚重历史文化缅想,让我们去寻幽探源。

山水也好,城市也好,如果没有文人加持,谁都看不出其魅力,这就是文化的神奇,就好象《小王子》中的玫瑰说,世上有千万朵玫瑰,而你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那朵。因为这朵付出了心血才珍贵。因此,文人加持实际上就是文化加持,并且越是了解文化的根脉就越能体会到不一样的美,那是历代文人有文字浸润出的独有魅力,与别的山,别的城虽自然风貌一致,但彼此之间无法分割的文化基因,使得这座山成为特别的存在。就象有人说“茴香豆”要看着孔乙己这篇文章吃才能吃出味道一样,罗山因这些俊采星驰的人从而气质独特,成为一座飘逸的山。

古木苍郁、逸静清幽的罗山曾经停留过隐士的身影,并因豫章三隐士之一的罗文通而得名。隐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形态,隐逸文化是一种不趋俗、不事权贵的文化人格,一种追慕自然、超脱功利的独特灵魂。


罗文通出身名门,系汉惠帝时任九江郡守的大司农罗珠的十三世孙。罗文通生活在世局动荡的东晋末年,他读书好学而洁身自好,屡拒朝廷的征辟和王敦等割据势力的拉拢,潜心在罗山修道传道授业50年,著有道学书籍14卷,授徒800余人,受到了当时"清流派"的普遍赞誉, 后人称赞他"以饱德为膏梁,以令闻为文绣;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


早在南北朝的陈朝(558 - 589)时,豫章太守黄仲昭已整修了罗文通墓,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722 - 789)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宋徽宗下诏重修罗山书舍,并赐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


大家有没有发现,隐士都是辞官不授、心志高洁、胸怀锦绣之人,与罗文通一起称为"豫章三隐士”另外两人,汉代徐孺子、 梅福无不如此。

先说徐孺子,因一张高举之榻而闻名,徐孺下陈蕃之榻。当年汉桓帝要陈蕃推荐作为辅佐朝廷的大臣,陈蕃推荐了五位,他们分别是:豫章人徐稚(孺子)、彭城人姜肱、汝南人袁闼、京兆人韦著、颍川人李县。汉桓帝看过这张名单后问陈蕃:卿等所荐五人,哪位为首呢?

陈蕃答道:袁闼、韦著等四人出身贵族,受学条件优越,熟悉社会上层礼仪风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唯独徐稚生长在江南穷乡僻壤之处,环境艰苦,竟自成材,角立杰出,名闻天下,因此,堪为五人之首。

汉桓帝在陈蕃简短有力的推荐语中已然看清了一个"高士之首"的形象,他当即下旨以"安车""玄丝"备礼去豫章征聘徐稚为官。"安车"是当时舒适度很高也很华丽气派的马车,"玄丝"也是极为贵重的币帛,这是天子礼聘贤士的最高待遇。但当马车带着重礼来到豫章郡徐稚简陋的家门前时,居然碰了钉子。徐稚出五根指头,说出了他的"五不"即,不出仕,不为官,不入浊流,不离故土,不舍百姓。来人肃然起敬,称徐稚是真正的隐士高人。

再说梅福,西汉南昌县慰,官虽不大,却是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梅福忧国忧民,以一县尉之微官上书朝廷,指陈政事,但被朝廷斥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险遭杀身之祸,因此梅福挂冠而去,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今青云谱处,垂钓于湖。东汉时,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梅福。

豫章三隐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隐士操守,而一个"隐"字后面,是抛弃掉多少现世的功名利禄。但是,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南昌人用孺子路、孺子亭、梅岭、梅湖、梅仙祠千年来记念着他们,而罗文通,唐开元年间(713 - 740),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南昌至今仍有诏贤路、诏贤村。

地名是不可忘却、可以传承的记忆。人们之所以记得他们,除了崇敬高尚的品质,还有他们治山理水,修路补桥、积德行善的行径。老百姓是朴素的,谁为他们做了实事,就会永远铭记于心。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们也都是有才能之人,却在辞官不授后仍心系百姓,他们为官时受小人陷害,在野却仍心怀天下社稷,这种不慕权贵、追求自由、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精神,被后世推崇,视为士大夫的理想典范。孺子之榻,梅湖之湖、文通之山,凡物中入了精气神。

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号克斋,以抗倭名垂青史,因喜罗山之壮美和罗文通之贤德,遂改号罗山,明理学家罗洪先(1504-1564)到丰城拜访李遂时的赠诗是《访李罗山中丞》,李遂之子李材,与其父一样喜爱罗山,号"见罗",人称"见罗先生”。 李材(1529年-1607年),字孟诚,号见罗,明代官员、学者,李遂之子,江西丰城人。他在万历朝以文武兼备、注重实学著称,但仕途多舛,因性格刚直,与朝中权臣(如张居正)政见不合,以及学术争议屡遭贬谪,是明代中后期颇具争议的人物。

李材是阳明学派分支,师从王阳明弟子邹守益,但提出独特学说,主张“止修”思想(以《大学》“止于至善”为本,强调修身与事功结合),被视为阳明心学的修正派。与当时主流理学(如程朱学派)及部分阳明后学(如泰州学派)产生激烈论争,被批评为“自立门户”。 罢官后,在江西、福建等地开坛讲学,门生众多,形成“止修学派”。 著作《李见罗书》《大学古义》《观我堂稿》等,阐发其学术观点。

罗山历来是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如唐代曹邺、宋代吴曾、陶弼、元代虞集、明代陆应箕、李绍春、清代袁守定等人均有赞美罗山诗作。以下摘录两首:

其一 望罗山

(宋)陶弼

寻山入罗阜,旋结草堂居。花露生瓶水,松风落架书。闻猿得句后,见月出行初。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①

【作者简介】陶弼(1015-1078),字商翁,北宋诗人,湖南祁阳人,其诗情绪悲壮,景象宏大,成名作有《兵器》诗等,名重一时,有《邕州小集》

【注解】①使车:朝廷派出的征聘隐士的公车。

其二 罗山征君隐居①

(唐)曹邺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

只因光武恩波晚②,岂是严君恋钓鱼③。

【作者简介】曹邺,字业之,广西桂林人,大中四年(850)进士,曾官祠部郎中、洋州刺史。为诗深刻,内容丰富,别具一格,诗见《全唐诗》。

【注解】①征君为朝廷征聘的名士,这里指罗文通。②光武:汉光武帝刘秀。③严君:指严光,字子陵,浙江余姚人,与刘秀同学,后刘秀统一天下为光武帝,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之洛阳,授谏议大夫,辞谢不受。仍归隐于富春山,人称高洁。

此夕云林下,无因梦使车。云雾缭绕的山林,清幽隐逸之境,再也不会被公车的喧嚣所扰,已经身心俱静,超然物外。岂是严君恋钓鱼,指的是严子陵归隐富春山的钓台,这里用子陵来和罗文通类比,罗山与子陵钓台一样成为历代文人凭吊隐逸精神的胜地。

比罗文通先行上罗山修道并建成谌母殿的西晋著名女道士谌母,她是江西福主许逊的师父。许逊也曾为旌阳县令,后他步梅福后尘辞官归隐,创立了道教净明派,他曾在罗山向谌母学道并在此修行,罗山因此成为净明道祖庭,与西山万寿宫一样都供奉着谌母和许真君。罗文通最初的书舍罗山书院前身就建在谌母殿旁(见魏少游《罗山书院记》),他死后就葬于罗山善士坪,并且当地人为他修了罗公祠于书舍,实际上最初的罗山书舍是一个具有纪念性质的祠观,罗文通是当时所祀的主神。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书院研究界的共识,因科举的盛行而繁荣,作为以祠观形态存在的罗山书舍是民间书院的一种,它是我国古代书院起源的一个路径代表,也可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书院了。

李氏父子爱罗山,以罗山为自己名号,不仅是爱山川之秀美,更爱其蕴藏之品质。古代喜爱罗山而留下文字的大多是士大夫,从一个个官方肯定和官员文章就看出,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进与退,都忧国忧民的情怀才是这些高洁的士大夫所追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古今相通的。文化不能过度娱乐化、商业化,不能丧失了对生命痛感的共情能力,丧失了对高洁气质的追捧。

了解了罗山的历史,不知您再登罗山,是否会有一种既美景入目,又云尘飘逸、洗涤心灵的感觉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