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对于张飞的外貌描述,主要写道:“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看完这些词语,想必大家脑海中,所想到的,大多是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而且当代的影视剧之中,关于张飞的装造,也普遍是“大老粗”状态,因此世人对其留有“刻板印象”。
凡是威猛的武将,大众默认他们的学识不高,只懂带兵打仗,实则不然,譬如“忠将”岳飞,他文武皆善,精通草书,用笔潇洒骏健、狂逸飞动,极具昂扬神采,这种气势和魄力,是文人墨客无法达到的,张飞亦是如此。
邓拓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曾写道:“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也不少,如岳飞、张飞等”,南北朝时期陶宏影的《刀剑录》,也记载:“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山铁,为一刀。铭日: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疆杀之,将此刀入于吴。”
明代卓尔昌编著的《画髓元诠》,也写:“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由此可见,张飞并非“大老粗”,他的书法水平高超,得到世人认可,上文提到的《新亭侯刀铭》,就是他的作品,可惜张飞距今久远,书迹十分稀少,而今在四川省渠县,发现一幅张飞的22字书迹,它就是《八濛山铭》。
此作亦称《桓侯碑》或《利马铭》,《蜀中名胜记》第28卷里,曾记述顺庆府渠县,有一个八濛山,山中的一块石头,刻有隶书“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邻,立马勒石”,赵一清《稿本三国志注补》里面,也引用《方舆纪要》一段话,讲述这幅作品。
内容曰:“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部,立马勒石”,再加上专家考证,充分证明此处的字迹,乃是张飞亲自书写,约成书218年,彼时张飞迎战张郃,采用诱敌深入的计策,将其击败,心中十分高兴,途中经过此处,在山石上面书写,并刻下此作。
虽然内容简短,但是隶书的凝厚势态,充分展现张飞气魄,毫不夸张的说,水平不输“楷圣”钟繇,字体融合了汉隶的庄重,一级行草的灵动,线条承袭《张迁碑》《乙瑛碑》的厚重气势,又蕴含几分飞白姿态,波磔间暗藏庙堂之气,即便墨色凝厚,势态圆融,也难掩张飞个性、意气风发的姿态。
您对张飞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