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隐藏在社区里的宝藏公园。

鲜为人知。老郑慕名而来,漫步其中,被一种禅意的宁静所萦绕。

但在三百年前,这里却是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刹——安隐寺。

昔时,临平是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上塘河则是连接大运河入杭的唯一通道,时人北渡,就从上塘河的“古安隐渡”出发。

因此这一带,历来是临平历史文化的核心区。

“临平十景”中的安平晚钟,宝幢叠华等,均出自此处。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这里还出土了苏轼的一方石砚,可见这块区域的文化底蕴,深不可测。


安隐寺,始于唐,兴于宋。

苏轼、陆游、朱熹都曾游览安隐寺,并留下诗作。

安隐寺前有石砌方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

熙宁七年的梅雨季节,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沿着长满青苔的石阶找泉水。

寺门口的安平泉,静静流淌,就像嵌在地上的碧玉。

他捧起来喝一口,这位尝过无数名泉的品茶高手,当时眼睛都亮了。

这泉水让他想起家乡四川的漱玉泉,却又多了一分江南烟雨的柔情。

于是诗兴大发,手题一诗《安平泉》七律。

策杖徐徐步此山,拨云寻径兴飘然。 凿开海眼知何代,种出菱花不计年。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 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好一句"当时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让安平泉,从此名声大振。


元末,安隐寺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多次复建。

明末清初,其布局精致,佛教文化底蕴深厚,与杭州灵隐寺等江南名刹齐名。

民国时,山门路口建有“灵山贡秀”牌坊,但1934年郁达夫所见,已坍败不堪,失去往昔辉煌。

解放后的安隐寺,从监狱到幼儿园,变化更是大。

安平泉在解放后被开成水池,用于周边居民的饮用水供应。


沧海桑田,荒芜了前尘往事和无边景致。

但无论怎么变,这里的泉水依然清冽,水质未变;这里的古树群也依然在。

古树群29株,树龄皆在200年以上(最大405年),高大苍翠,枝叶繁茂,恰似天然华盖,一看就知道,此地不凡!

此处或许是临平最为低调而奢华的遗址公园。

漫步古木林荫,听鸟语闻花香,虽未见佛像,禅意却弥漫于每一寸空间。

透过这些自然、文化景观,遥想当年诗人来探访,取泉泡茶的情景,时空交错,发人幽思。

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与古人共情的旅程。


建议自驾,附近停车挺方便的,钱江社区内有对外开放的停车场,4元/小时,封顶20元。

也可以骑小红车前往,公园门口有还车点。


最近的地铁站为邱山大街站,最近的公交站为保障桥。如图所示,可以乘坐公交车321路,402路到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