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日前,“五旬辅警30余年前被人顶替上中专”引发舆论关注,河南焦作沁阳市联合调查组就此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下一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依纪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据现代快报报道,4月22日,河南54岁男子席南反映,1990年高考后没收到录取通知,以为自己落榜。直到2022年7月,时年52岁的席南得知,当年他已被焦作卫校录取,但有人冒用他的身份去上学,冒用者后来还成了医院副院长。事发后,虽然当地卫健部门开除了冒用者,但两年多过去,相关人员却迟迟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已经年过半百的席南走上了维权之路,虽然他的人生已经无法改变,但他希望冒用者和造假者能够被追究刑责。
类似的悲剧并非孤例。2009年曝光的湖南罗彩霞被公安局政委女儿顶替上大学事件,展现了公权力如何被异化为家族谋私的工具;2019年山东苟晶案中,班主任一句“我女儿比你更需要这个学历”,道尽权力的傲慢与张狂。据某权威机构调查显示,近年来曝光的冒名顶替案件中,涉及权力干预的比例高达70% 。
这些案例虽各有细节差异,但权力干预的影子却无处不在。罗彩霞案中,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打通教育、户籍等多个环节;苟晶案则是教师凭借职务便利与人情关系暗箱操作。不同的权力滥用手段,却都造成了相同的结果—— 寒门学子的人生被无情改写。
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暴露出制度层面的漏洞与文化层面的积弊,我们必须从根源上探寻解决之道。从权力寻租角度看,部分公职人员将公共权力当作私人资源,肆意践踏规则;制度缺陷方面,教育部门的学籍审核、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人社部门的招录审查等本应环环相扣的防火墙,因缺乏有效联动与监督,沦为权力滥用的“纸笼子”;而“学历崇拜”的文化观念,则让学历成为利益争夺的焦点,催生了冒名顶替的土壤。
在90年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中,中专学历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农转非”的通行证、干部身份的敲门砖。当冒用者凭借偷走的学历顺利获得公职,其窃取的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席南家族几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
当冒用者的行径被揭穿后,轻飘飘的“已处理”三个字,掩盖不住三十年来的权力傲慢;没有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的处理结果,不过是对公平正义的二次抢劫。就像《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十年信访路,席南在知天命之年的执着追问,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成为所有被权力碾压的“沉默大多数”的集体呐喊。那些尘封的档案里,每一个签名、每一个公章,都可能藏着打开真相之门的钥匙,可这些关键证据为何能在三十年间安然“沉睡”?背后究竟有多少人在为这场 “身份盗窃”保驾护航?
根治这颗社会毒-瘤,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制度层面,应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学籍信息网络,让权力无处遁形;法律层面,需出台专门司法解释,对冒名顶替的全链条参与者进行追责,就像美国“大学招生舞弊案”对权贵的重罚,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文化层面,要打破“学历崇拜”的枷锁,建立多元人才评价体系。唯有斩断权力干预教育公平的黑手,才能让每个“席南”都能完整拥有自己人生的署名权。
三十余年光阴无法倒流,但正义的补偿绝不能缺席。当社会纵容权力对个体命运的肆意践踏,就是在消解公平正义的根基。这场关于真相与公道的追寻,丈量的不仅是席南个人的维权之路,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对公平底线的坚守程度。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