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进行了人民军队首次正式授衔仪式。而在授衔之前,负责评衔相关工作的彭德怀、罗荣桓,已经知道了将领们的拟授衔情况。彭总对其中一人的评衔结果感到不理解,为此登门去找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首任参谋长是解方。当时志司有3位副司令员,除了第一副司令邓华外,还有洪学智和韩先楚。洪、韩二人一个管后勤、一个经常到前线指挥作战,所以参谋长解方的实际作用,要比他的表面职务更突出。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彭德怀、邓华后的“三号人物”。



彭总对下属的要求很严,却对解方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谋划缜密、工作细致,是我军中难得的参谋长。按说志愿军参谋长的地位,是相当可观的,并且解方还是首任参谋长。凭这一项资历,55年评衔时至少可以定为中将军衔。



然而评衔结果出来后,彭总却连连摇头:解方只被评为少将。不光彭总不太满意,其他跟解方共事过的战友,也觉得解方的军衔偏低了,一般认为授予中将更合适些。彭总来找罗帅,就是为了反映这件事。

心直口快的彭老总,直接对罗荣桓讲:他解方要是只评为少将,那我也就是中将,最多评个上将。彭总很少计较这类事情,也不允许下属争军衔,提倡发扬高风亮节,但他却为解方讲话了。由此可见,彭德怀多么器重这位下属,在正式授衔前夕毫不避嫌,特意为他鸣不平。



罗帅能理解彭总的观点,但评衔是系统性工作,不能只单独考虑一个人。罗荣桓认为,解方同志有闪光点,却不是完全能够得着中将军衔。为此罗荣桓耐心地对彭总进行了解释。

解方的能力非常突出,抗美援朝时的职务也比较高,这一点罗荣桓很认可。志愿军的政治部主任杜平,将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参谋长与政治部主任,是平级的,为何“厚此薄彼?”因为在55年评衔时,解方的过往履历短板十分明显。



首先,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军将领,早期革命经历有缺失。他出自张学良的东北军,在接触进步思想后,于1936年秘密入党,5年之后才正式投到延安。这种个人起步情况,比大部分我军名将都要晚,如果仅凭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较高职务,便获得中将军衔,未必能服众。

其次,解方虽是军事科班出身,在日本上过军校,理论水平很高,但作为军事将领他很少亲自带兵打仗,这也是一种缺憾。解方在各级部队担任参谋长的时间较长,往往是辅助性的角色,不像一些军长、兵团司令员那样取得直接的战功战绩。



比如同为四野将领的钟伟,是从中央红军逐步成长起来的战将。他指挥一线部队战功赫赫,55年也只是少将军衔。这样看解方评少将也是合理的。

最后,志愿军的经历,并不是55年评衔过程中最重要的参考项。大授衔尤为看重红军经历,毕竟是军队初创期、难度大。时间越往后部队越雄壮,将领个人的功绩就没有那么多条件加持了,而抗美援朝在时间线上恰恰排最后,评衔时影响有限。



就比如上文提到的几位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他们即便不参加抗美援朝,凭之前的贡献和军内地位,也是能评为上将的;而参加了抗美援朝,也当不了大将。这在解方身上一样适用。



结合彭总等一些干部的反映,在解方的军衔授予问题上,最终将他列在了开国少将的第一位,这也同样体现出组织对解方成绩的肯定。换个角度看,作为“少将之首”,其实比夹在一百多位开国中将的名单里面,更引人瞩目。解方的名气,在后辈军民心目中确实还是很大的。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