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四链”融合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
图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受访单位供图
【职业教育】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应如何以科技赋能职业教育,推动其向新、向高、向未来?
日前,现代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在云南大理举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喜人,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形成了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提升学校科研能力
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科教融汇的理念已深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成效卓著。
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矿井通风课程教学中,师生们把科研、生产、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解决了矿山内的通风安全问题,还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我们不仅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还为学校培养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做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杨金华介绍。
“我们持续深耕矿井通风科研,累计完成了78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个具有理论突破和应用成效的科技成果,为矿山培养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专家型队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处长潘灿辉告诉记者。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技素养协同创新联合体多年来持续探索科教融汇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我们通过科教融汇,培养出了一批批人文素质高、科技素养强、创新意识优的大国工匠,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中国说。
记者了解到,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融汇发展”研讨会、开展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实力,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展示了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动校企资源互补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苍山洱海之间,这里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一应俱全。学生们不仅能在田间地头与实训基地磨练农业技术、操作农业机械,还可以在实验室研制乳制品、咖啡等全系列食品,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以乡村振兴为重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举办各级各类农技培训,选派‘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朝聪介绍。
近年来,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10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先后牵头成立了云南省乳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大理州咖啡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共建国家乳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乳酸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国家级兰花工厂化生产示范实训基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我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现代农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农业产业链设置了34个专业,形成‘以农为主、兼顾非农’的专业布局。”陈朝聪说。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会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等12个省(区、市)的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深入讨论了职教发展、“四链”融合的实践路径。
“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需要着力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体系,动态发布人才和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郑立森建议,同时可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认为,未来,职业院校还需要深入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内涵、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等长效机制,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记者 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