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丰(双凤)经开区共和城社区,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行于楼宇之间,他们手中提着的不仅是装满医疗物资和关怀的“老伙伴药箱”,更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温暖纽带。面对辖区12位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群体,社区以“小药箱”撬动“大民生”,用“健康守护”串联起基层治理的温情脉络,让“银龄”群体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小药箱”撬动“大民生”
“仇大爷,您的血压目前偏高,日常饮食务必注意清淡,一定要按时服药。”清晨八点,家庭医生小吴轻轻叩开高龄老人仇大爷的家门。打开印着“老伙伴药箱”字样的白色药箱,便携式小药盒、常用急救用品整齐码放,健康档案卡上详细记录着每次随访数据。仇大爷说:“小吴就像亲儿子,每次来都帮我理药箱,还教我认药盒上的大字。”
这只看似普通的药箱,凝结着基层治理的智慧结晶。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共和城社区党总支创新推出“1+1+1+N”服务模式——每个“老伙伴药箱”背后,都有一支由社区工作者、专业医护、红色小管家和邻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药箱内不仅配备外伤处理包等基础医疗物资,还附有健康档案记录卡、健康随访卡和紧急联系人信息。
“这个药箱太实用了,这下子可以把平时需要吃的药品统一放在箱子里,就不会混淆了,里面还有医生的联系电话,以后身体稍有不适就不用发愁了!”82岁的张爷爷指着药箱笑道。目前,首批10个药箱已精准投放至老人家中。
“党建红”织密“守护网”
在“红黄绿”三色健康管理模式下,红色标签的李奶奶家,每天都能见到“红色小管家”张璐璐的身影。“李奶奶失明四十余年,她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说话间,张璐璐利落地将沙发整理干净,随后坐在床边陪李奶奶聊天,以话语慰藉她的孤独感。
这张织就温暖的守护网,源自“党建+网格”的深度融合。社区将党员志愿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网格,创新推出“药箱认领责任制”。10名党员志愿者包联10户特殊老人群体,通过“日常巡访必查药箱、健康服务必带药箱、民意收集必开药箱”的“三必”工作法,让方寸药箱成为党群连心的重要纽带。
“多亏小余发现我药箱里过期半年的降压药!”独居老人吉阿姨至今心有余悸。党员志愿者余娜在例行检查时,凭借药箱里的用药记录卡及时排查隐患,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健康危机。如今,药箱服务已延伸出“过期药品回收”“家庭药箱整理”等特色服务,累计消除用药安全隐患3起。
“邻里圈”绘就“幸福图”
“廖大姐,今天该量血压啦!”午后,58岁的楼栋长代本会敲响邻居家门。作为“银龄互助队”骨干,她不仅熟记每层楼特殊老人的健康状况,还定期组织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健康知识。代本会笑着说:“大家就像一家人,谁家有难处,群里一喊,立马有人响应。”邻里间的互助,不仅让低龄老人发挥余热,更让高龄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情。
崔大姐虽已年近六旬,却有着一颗热忱善良的心。她时常去邻里八旬的张爷爷家,不仅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耐心地陪张爷爷聊天解闷。每次买菜时,也不忘多带一份送到张爷爷家中。
这种“以老助老”的温暖场景,源于社区搭建的“银龄服务联盟”。通过整合辖区医院、药店、养老机构等资源,形成“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精准对接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义诊上门”绿色通道,三甲医院开展“床边诊疗”,爱心企业捐赠基础医疗物资……多方力量汇聚成“为老服务共同体”。
“丁医生,我老伴说这个讲座比电视剧好看!”在每月举办的“银发健康课堂”上,丁医生关于心肺复苏和海姆利希急救法的教学,受到老人们的广泛好评。老人们亲身实践,掌握了急救知识的核心要点。从用药安全到反诈知识,从中医养生到手工疗愈,8类特色课程让药箱服务外延持续扩展。
老伙伴,健康伴;老伙伴,常相伴。当夕阳将志愿者的红马甲染成金边,那些穿梭于楼宇间的身影,正用爱与专业点亮幸福晚年的万家灯火,这或许就是基层治理最美的注脚。(朱涛 甄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