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高级指挥员,很多人第一印象浮现脑海的是东野炮兵司令员朱瑞。其实,在前期的华东战场上,也有这样一位战场牺牲的高级指挥员——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元寿。
提到张元寿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都会感到陌生,毕竟了解过解放战争历史的人大都会将华野副参谋长的身份与另一位指战员张震紧密联系在一起。
晚年的张震将军(右)
不过,张震出任副参谋长是在华野分兵后的1948年3月间,主要是替代指挥外线兵团作战的参谋长陈士榘来辅助粟裕统筹战事。这一点,有些类似于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替补参谋长叶剑英指挥华北八路军前线抗战的经历。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张元寿身上来。与陈士榘、张震等人不同的是,张元寿既非政工干部,又非军事干部,更像是负责后勤的专职干部。但在那个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后勤工作者往往因身处幕后的特殊性而容易被多数人忽略。
时至今日,这种惯性思维依旧存在于我们脑海中,似乎一提起解放战争,普遍印象都是几大野战军高层指挥的大兵团作战,殊不知,后勤保障工作的意义并不亚于任何一场大战的胜利。
当然,张元寿的特殊价值也正体现在“后勤”二字上面。1928年3月,15岁的张元寿随福建籍共产党人邓子恢、郭滴人等参加了在龙岩举行的“后田暴动”,随后奉命回乡组织农民运动并建立苏维埃政权。
红军时期的张元寿(后排左二)
至1931年11月,先后历经赤卫队长、排长、连长、团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张元寿,调任红35师军需处长,自此之后,他基本再未离开过后勤岗位,成为我军名副其实的“后勤工作创始人”。
抗战爆发后,张元寿调任军委供给部部长,随即代表八路军赴汉口参加国府主持召开的后勤会议。尴尬的是,这边会议刚一结束,另一边就收到日军占领潼关、无法原路返回延安的消息。没办法,张元寿只得就近前往新四军军部“化缘”。
得益于此前积累的后勤工作经验,张元寿在成立之初的新四军队伍里发挥出关键作用。
针对人员分散、难以聚集和各类物资粮饷短缺的难题,他加紧调集人力、物力,在交通发达的青弋江上游章家渡地段成立了总兵站并自任总兵站站长,用最短的时间通过该兵站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线,继而从全国各地征集物资、兵源等。
虽然许多交通线都处在敌占区和国统区,但因张元寿提前筹划得当,加之在统战方面下了功夫,所以在物资征调、转运过程中基本没发生什么大的意外,反而让新四军在“十面埋伏”中逐渐发展壮大。
年轻的新四军战士
“皖南事变”后,张元寿与军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夏征农一起突围脱险,不久后新四军得以重建,张元寿调任二师五旅参谋长。尽管职务较以前有了明显变动,但张元寿的工作重心依旧放在后勤工作方面。
在政工方面,他向当地饱受日军和反动派袭扰的群众宣传我党的各项抗日政策和群众政策,揭露敌人阴谋造谣、污蔑的种种恶行,积极教育争取大多数群众;在经济方面,做好部队粮食物资供应的同时,注意解决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温饱问题,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
不仅如此,在抗战进入艰难时期后,部队筹粮也面临着空前困境,张元寿在组织生产的同时,主动带头在秋收时节下地捡粮食,并反复告诫全旅官兵:
“眼下正处在抗战艰苦阶段,物资非常短缺,而敌、伪、顽又经常来骚扰破坏,因此我们指战员的生活都很艰苦。现在老百姓掉在稻田里的谷粒烂掉很可惜,把它拾回来,可以补充我们的‘伙食’,还能增强节约观念,减轻群众负担。”
抗战时期征调粮食的八路军战士
一时间,“参谋长带头下地捡粮食”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当地被广为流传成一段佳话。
抗战胜利后,张元寿被派往华中军区出任副参谋长一职。不过,这次他的使命重心依旧放在军区后勤工作方面,协助司令员张鼎丞和政委邓子恢等人分管后勤。及至1946年夏季的苏中战役期间,张元寿组织后勤力量为指挥员粟裕、谭震林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持。
此后的两淮保卫战中,粟裕等人指挥部队北上,张元寿主动留在后方指挥物资转移和安置工作,个中危险性早已不言而喻,但肩负后勤主管职责的他又很难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放其中。
等到华中与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后,张元寿出任华野副参谋长一职,继续肩负后勤保障的重任。只不过,刚刚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保障体系的张元寿,正欲再接再厉,却随即遭遇了一场飞来横祸。
1947年2月,面对国军南北对进的“鲁南会战”计划,时任华野司令员的陈毅和副司令员粟裕决心以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为诱饵,吸引南线国军进攻,而华野主力则伺机北进,寻机歼灭南下莱芜的李仙洲集团。这样一场规模化的战役,自然少不了后勤力量的保障支持。
影视作品中的陈毅与粟裕
整个莱芜战役期间,张元寿动员当地支前民工超过17万人,不仅昼夜不停、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肉、油及医药物资送到作战一线,同时在充当开路向导、架桥先锋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陈毅都忍不住盛赞张元寿一句:
“见到军队吃、穿、用的事就抓,他是我们的后勤专家。”
同样,作为全权指挥作战的副司令员粟裕也有着类似的感同身受,只要有张元寿在,自己便可以全身心、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军事指挥上来,称其为最得力助手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遗憾的是,莱芜战役胜利结束后的张元寿,在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周俊鸣一道赴周村采购物资并查看国军战场遗留物资的路上遭遇敌机空袭,34岁的张元寿在此次袭击中不幸中弹牺牲,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随后,在周村召开的张元寿追悼会上,陈毅满含悲痛的代表华野向老战友致悼词:
“张元寿同志是我军优秀的后勤专家,为革命鞠躬尽瘁,贡献了他的一生。”
位于福建永定的张元寿烈士事迹陈列室
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如果没有这次牺牲,张元寿大概会在日后名列开国将星的同时,同黄克诚、洪学智等人并列出现在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的光荣建设岗位上。
斯人虽已逝,英魂伴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