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当时担任着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副军长兼任红25师师长的许世友将军,正在师部门口等待政委的到来,军政治部此前给许世友打招呼:
政委是你的老熟人。
许世友听到了这句话,感到非常纳闷,上级派一个老熟人给他当政委,他思来想去,都想不出这个老熟人有可能会是谁,过了一会,陈海松带着两个警卫员来到了二十五师的师部门口,陈海松以前是许世友的勤务兵,跟许世友的关系很好,看到陈海松的第一时间,许世友就开玩笑地问他:
“陈海松,你不好好当你的团长,你来这里做什么,难不成来当师政委吗”?
陈海松听到了老首长许世友的话,还真的拿出了委任状交给了许世友,上面赫然写着,任命陈海松担任红二十五师政委,跟许世友共同搭档。
许世友看着眼前的这个老战友,他曾经的勤务兵,当时年仅19岁的陈海松,就已经是师政委了,许世友惊为天人,随后,他们二人率领着红25师不断击败敌人,而在几年时间后,陈海松还成为了军政委,也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陈海松生于1914年,他出生在河南罗山宣化店李陈洼村的一个农家。
那是一个贫瘠的乡村,村民们靠耕种维生,生活艰难。陈海松从小目睹穷苦百姓的困苦,内心萌生了对改变现状的渴望,16岁那年春天,他加入了当地的童子团,担任大队长,他组织孩子们宣传革命思想,协助苏维埃政权开展工作。
那时的他,带着少年人的纯真与坚定,已经立下志向,要为劳苦大众谋求解放。
而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参与这些活动,他们担心儿子的安全,劝他留在家中务农。
但陈海松无法割舍内心的信念,他趁着一次机会,悄悄跟随一支过路的红军队伍离开故乡,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30年7月,陈海松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最初担任许世友的勤务兵,负责传递命令和照顾首长的日常起居。
他工作勤恳,态度积极,很快赢得信任,不久之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热忱,1931年春天,他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他的成长之路从此加速。
他被提拔为营传令班长,负责在战斗中传递指令,他跑遍战场,熟悉地形,表现出过人的胆识与机敏。
后来,他升任战斗连排长,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在双桥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子弹击中他的身体,但他咬牙坚持战斗,直到胜利,伤愈后,他被调任第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长,负责鼓舞士气、宣传政策。
他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激励战士们,让部队保持高昂的斗志。
陈海松后来担任了36团的营级干部,但因为当时的一些原因,被人诬陷为改组派,而陈海松被抓后,36团的团长余天云跑去找师长何畏,说:
“陈海松参军时还是个小鬼,跟着我长大,一直表现很好。在入川路上,那么艰苦,他把特务连的娃娃兵带得好好的,是什么改组派?肯定是有人在背地攻击他!”
但是对于这个情况,何畏解决不了,无奈之下,余天云又找总指挥徐向前,而在徐向前的干预下,陈海松被释放了,但师政治部当时拒绝恢复他的党籍,因此,陈海松被派回三十六团,当余天云的警卫员。
陈海松重新恢复职务的契机在于后来的作战。
陈海松回到了36团之后不久,四川军阀田颂尧纠集近6万之众,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向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的红军发动进攻。
而在田颂尧发动第二次大进攻的前夕,陈海松被调到三营任副营长,奉命率两个连扼守杀牛坪。在扼守中,激战三昼夜,毙伤敌1500余人,阵地屹立未动。
尔后在鹰龙山等地,又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阻击战。
至此,才恢复了他的党籍,复任三十六团政委。
反三路围攻胜利后,红四方面军于6月底决定部队扩编。
红十二师扩编为红九军,军部成立教导队,调陈海松任教导队政委,完成培训干部的任务后,陈海松又调任七十三团政委,旋即跟老首长许世友搭档,升任二十五师政委。
二十五师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三个团,老底子是原十二师,从鄂豫皖来的老战士多,是红四方面军的三个主力师之一,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兼任师长。
1933年7月,蒋介石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纠合四川各路军阀,准备对红军发动新的进攻,而红四方面军趁敌新的围攻尚未准备就绪之机,集中优势兵力,举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战役。
陈海松和许世友率领二十五师参加了营渠战役、宣达战役,都出色地完成了总指挥部交给的作战任务。
在宣达战役中,陈海松被敌人的炮弹击伤右大腿。
虽然受伤,但他自己不下火线,命令担架队把别的伤员及时抬下去,他坚持指挥,直到拿下宜汉城,才住进医院,可是他的右腿已经肿得老粗,把裤脚绷得紧紧的,医生剪开裤脚,发现弹片深深嵌进大腿,惊叹他怎么能在阵地上坚持两昼夜。
陈海松虽然年轻,可是他的实力和毅力,却让人心服口服。
10月4日,刘湘正式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六路围攻。
而红军仍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分为东西两线,进行反围攻作战。
在第一、二次收紧阵地期间,陈海松协同许世友指挥部队,打得英勇而又灵活,歼灭了大量敌人,在马鞍山反击战中,以迅猛动作攻克敌第三师师部驻地胡家场,歼其第七旅大部,并活捉第九旅旅长张邦本。
当红军第三次收紧阵地至万源一线时,刘湘先后集中140余团的兵力,妄图夺取南江、通江、万源,把红四方面军赶出四川。
万源地处川陕边,是红军在东线的最后防线。因此,保卫万源就成了反六路围攻胜败的关键。总指挥部把万源保卫战的重要阵地大面山交给了二十五师和八十八师,抗击刘湘的主力。
为了保证战斗胜利,陈海松进行了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他适时提出工作的重点和宣传鼓动口号;关心伤员的后送工作;组织宣传队向敌军喊话;他和师长一起组织战场练兵,鼓励老战士带好新战士;他特别要求各级政治干部要带头英勇杀敌,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战士。在军事指挥上,他重视斗智,与师长一起研究出许多灵活机动的打法。
刘湘仗恃他的兵多,见常规进攻无进展,就先后发动六次成团成旅的集团轮番冲锋。进攻最凶猛的一个上午竟达八次之多,妄想一举拿下大面山,但每次都被红军压了下去。二十五师在坚守大面山的四个半月中,使敌人不断付出惨重代价,终不能越我阵地一步,为最后粉碎六路围攻作出了重要贡献。
反六路围攻胜利后,红四方面军于1934年11月召开党政工作会议,在会上表彰了功绩突出的部队。二十五师的七十三团、七十五团分别荣获“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奖旗。
战役结束后,他被提升为红九军政治委员,成为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军级干部。
那一年,他才19岁。
担任红九军政治委员后,陈海松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不仅关注军事指挥,还重视部队的思想建设。
他与战士们关系融洽,经常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他组织战士们进行摔跤比赛,亲自参与其中,他还与战士们比试投掷手榴弹,增进彼此的信任。
他要求全军政治干部学习军事技能,他说:
“政治干部必须懂得如何打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带领部队赢得胜利。”
他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军事理论,他随身携带马列书籍和军事读物,利用战斗间隙研读,他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战术,结合实际提升自己的指挥能力。
长征开启之后,他带领部队参加长征,踏上漫漫征途。
1935年,他率部南下川康边,参加懋功、绥崇丹懋等战役,他与军长分工协作,各自带领一两个师作战,他指挥部队攻克敌军据点,扩大战果。
长征途中,红九军穿越草地,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后勤部门为陈海松配备了较多的干粮和腊肉,以保证他的体力,但他却很少食用这些物资。他亲自挖野菜充饥,将节省下来的干粮和腊肉分给伤病员。
他对战士们说:
“大家都在受苦,我不能特殊。”
而陈海松的人生转折点,在长征结束之后,竟然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1936年10月,陈海松率领红九军西渡黄河,投身一条山、平大古凉等战役。
他指挥部队与敌军交战,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他调整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减少部队的伤亡,1937年3月12日,他带领红九军在甘肃临泽梨园口迎战国民党军。
因为敌军人数远超红军,火力异常猛烈,而总部和兄弟部队需要时间转移,陈海松主动承担阻击任务,他部署部队占据有利位置,与战士们并肩作战。
他先是下令机枪手压制敌军火力,组织步兵发起反击,战斗持续了六七个小时,敌军步步紧逼,他的部队伤亡惨重。
而他亲自拿起武器,与战士们一起射击敌人。
陈海松鼓励大家坚持战斗,为转移争取时间。
最终,他被敌军的炮火击中,倒在战场上。
他的牺牲,让红军失去了一位出色的指挥员。
那一刻,他年仅23岁。
陈海松的离去,令中央非常震惊,朱德总司令多次提及他的名字。
他说:
“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干部,他的牺牲太早了。如果他能活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陈海松牺牲之后,他的战友们为他的牺牲感到悲痛,他们整理他的遗物,将他的事迹传颂开来。
而陈海松的故事,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印记。长征路上,十万红军将士用生命铺就胜利之路,陈海松是其中一个鲜明的剪影。
他的侄子陈道良在2017年烈士纪念日,前往甘肃临泽县参加公祭活动,他从陈海松的墓地捧回一杯泥土,带回故乡。他对家人说:
“陈海松投身革命,不为名利,只为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如今,在湖北大悟县黄站村,陈海松的故居已经重建完成,黄站村支部书记邓业启带领村民修缮故居,计划将其打造为红色景点,他们在故居内布置展厅,用文字、图片和影像展示陈海松的革命事迹。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年轻人走近历史,感受先烈的奉献。
23岁,一个耐人寻味的年岁,陈海松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一段传奇。
对于很多人来讲,他的牺牲是遗憾,可是对于很多陈海松的战友来说,他的离去不是终点,而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等待后人以理解与行动,让它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