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15岁的赵无极来到杭州,入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西湖,从此成为他萦绕终身的艺术现场;母校,就此化为他血液里刻骨铭心的艺术源起。个体的百年印记和学院的百年征途宿命般相连,始终牵引着他、鼓励着他、托举着他。
90年后,213件赵无极在杭州创作的早期油画、版画、瓷器等作品“归来”,正式入藏中国美术学院。这批珍贵的宝藏,承载的是他与杭州、母校绵长依依的深厚情谊,贯穿的是其用一生倾述的家国情怀。如《无题(静物)》反映的是他就读母校时对油画技法的最初探索与实践;《我在杭州的家》展现的是他与家人在西湖边的居所;《无题(寺庙和坟墓)》描绘的是西湖边南宋爱国将领岳飞的墓地;《无题(兰兰肖像)》显露的是其与第一任夫人谢景兰的日久羁绊。
赵无极 《我在杭州的家》 布面油画 65cm×80.7cm 1947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捐赠 2024年 图片版权保留
赵无极 《无题(寺庙和坟墓)》 布面油画 45.5cm×55cm 1947年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捐赠 2024年 图源: Dennis Bouchard
赵无极 《无题(兰兰肖像)》 布面油画 1935年-1936年 61cm×45cm 赵嘉陵、陈绵捐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饮流怀源,深庆得所。这场跨越近百年的回归,不仅是一次艺术生命的轮回,更是一阕世间大爱的暖歌。赵无极夫人、赵无极基金会主席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çoise Marquet-Zao)和儿子赵嘉陵、儿媳陈绵等人的捐赠义举,以无私胸怀让他的艺术精神得以持续滋养后世。
赵无极又一次在江南山水间埋下了面向未来的种子,于似水流年和山重水复中,不断扎根,向外吐纳。
赵无极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及儿子赵嘉陵、儿媳陈绵捐赠,并颁发作品捐赠证书。吕亭瑶、赵嘉陵家属刘彦代为接收证书
一个人的世纪摆渡
赵无极经历两个世纪,手握两大传统,竖起世界艺术的大旗,换来艺术觉醒,是诸多因素的高效合集。
东方血脉。赵无极在骨子里深沁着地道的东方情愫,深埋经年的血液浇灌定会结出根深蒂固的丰硕花朵。那些童年里,祭祖后被拿出来清供的赵孟頫和米芾真迹,祖父自小要求写书法的日日夜夜,柴米油盐中的诗词歌赋,随时在家人对谈中冒出的评论话语等存蓄,是他内心坚定的古典教义。
国际视野。正因为有着东西方辩证哲思的打底,无论日后前往何处,包容和开放的趣味在赵无极心里都是坚如磐石的存在,既能与石涛、米芾同呼吸,也能和意大利原始派艺术家契马布埃共话题。
时代境遇。人生的成长离不开诸多机遇的造就。他乡生活,并非全然的心之所求,悲喜交加的经历,更不是坦然的心之所愿。情势牵动的所有情非得已,皆是诸多客观成因的综合。
赵嘉陵、陈绵夫妇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赵无极妹妹赵无宣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一所学院的世纪征途
这份个体轨迹,与其母校的生长内核深度相契。
1928年,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成立。首任校长林风眠立校初期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以东西贯通的现代主义作为最初的精神基因,在文化激荡的世界语境中形成无比丰富的艺术视野。
迄今,这条国美之路已历经97个春秋,在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馨香永续。赵无极不仅是这份学术底色的最佳代言人,更直接将这条“国美之 路”延伸到了世界艺术舞台的中心。 他从以师为范,到比肩执信,再到大道同行,无数次奔回源头汲水,再毫无保留地向前飞驰,逐步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赵无极”。
因此,怀念赵无极不应仅限于“追思”,更应重视“领悟”与“启发”的实质意义。
赵无极讲习班学员孙建平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赵无极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同学许铁生的女儿许清照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文献资料
一个展览的托底与公信
实际上,这213件赵无极作品能够最终正式入藏中国美术学院,和一个展览息息相关。
2023年9月,“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重要作品及文献230余件,其中油画作品129件。这个迄今亚洲最大规模的赵无极回顾展,最让我心仪的是“诚意”:近五年的策划、精心设计却了无痕迹的空间场域、深度挖掘的艺术故事、多维绽放的学术项目……这片诗意深埋的湖山,给予了一名校友足够的尊重与诚心。
这份“诚意”感动了很多人。如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Françoise Marquet-Zao)就表示,这是一个持续产生影响力的展览,也是她决定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的缘起。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扬·亨德根(Yann Hendgen)也表示,正是这个展览的举办,催生了赵夫人捐赠赵无极作品的意愿。
赵无极作品捐赠协议及共建赵无极研究中心备忘录在法国巴黎签署
就让我们通过直面赵无极,让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在漫长的源流演变和生成轨迹中开创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特聘撰稿人)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