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宜春法院
拖欠5年的2655万元购车款(含违约金),36辆“消失”在广西的公交车,一家濒临倒闭的“僵尸企业”——这场看似无解的执行僵局,在宜春、柳州、融水三地法院的联手攻坚下,72小时内迎来逆转。
36辆公交车跨省转移
(扣押回的36辆公交车)
2018年,宜春客车厂向湖南某公司公司供应了90辆纯电动公交车。然而,因湖南某公司长期拖欠购车款2260余万元及违约金394万余元(合计超过2655万元),宜春客车厂陷入被动局面。
2021年宜春中院作出民事调解书,明确了分期履行方案。然而,湖南某公司屡次违约,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因此,法院依法查封了这90辆公交车。
尽管双方达成了“每月5万至10万元”的和解协议,但湖南某公司再次违约。至2024年案件恢复执行时,仍有36辆公交车在广西融水闲置。被执行人在湖南、财产所在地在广西、执行在江西——“三角难题”如何破解?
72小时高效行动打破异地执行困局
(车辆运输现场)
面对复杂局面,宜春中院执行团队主动作为,多次向市委政法委专题汇报案件难点,争取到跨区域执行协调机制的支持,同时辗转当地提前与融水当地党委政府取得联系,详细说明案件背景及企业维权的紧迫性,赢得了地方党委、法院对司法工作的理解与配合,为扣押工作扫清障碍。
2025年2月,在广西柳州中院和融水苗族自治县法院的全力协助下,宜春中院执行团队跨越数百公里,展开了联合执行行动。
从2月18日至20日,两地法院紧密协作,柳州中院调配执法力量全程护航,融水法院对接运输路线,宜春中院干警逐一核对车辆信息、规范扣押流程。
(宜春法院干警逐一核对车辆信息)
2月的融水寒风刺骨,36辆公交车连夜驶向江西,车灯划破夜色,也照亮了企业的复苏之路。这场横跨两省的执行行动,以“法院联动+高效执行”的模式,成功打破了地域限制,为申请执行人挽回了巨大损失。
“感谢宜春中院为我们奔波千里追讨公道!”申请执行人的感慨,折射出此次执行的艰辛与温度。本次执行中,两地法院以 “全国法院一盘棋” 的协作精神,实现了从信息互通、程序衔接至现场处置的全链条联动。未来,宜春中院将持续深化跨区域联动机制,以更精准的执行举措、更温暖的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不受地域阻隔,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市中院执行局
编辑:欧阳容言
编审:冷璐
监制:陈明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