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近日,宜丰县芳溪镇某村发生一起因土地权属纠纷引发的肢体冲突事件。当事人吴某秀(女,76岁)与肖某娥(女,64岁)因土地界限不清产生争执,随后升级为肢体对抗,致使双方受伤入院。经宜丰某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二人伤情均为轻伤。当时,双方父母均要求在外工作的儿女尽快从外地赶回帮忙,事态有进一步激化升级的可能。如不及时介入调处此次纠纷,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身体健康和邻里关系,也会对当地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主要做法

快速响应,控制局面

芳溪镇综治中心值班干部接到村网格员上报事件后,联合有关部门迅速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控制现场秩序,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对冲突双方进行思想教育及法律法规宣传,避免再次发生冲突,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深入调查,摸清原委

为避免邻里纠纷升级为治安案件乃至刑事案件,芳溪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指定由镇综治中心牵头,联合派出所民警、村网格员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小组挨家挨户走访周边邻居,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梳理出土地权属纠纷的关键问题和双方的矛盾焦点,为后续调解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引入理念,柔性调解

工作人员借鉴 “六尺巷” 工作法中包容礼让的精神内核,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家属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初始,工作人员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搭建起充分表达诉求的沟通桥梁,让双方得以释放情绪。待现场氛围逐渐缓和,便从情、理、法三个维度,由浅入深地展开劝解。讲述 “六尺巷” 中张英大学士主动让墙,以诗息争端的千古佳话,借古人的智慧与豁达胸怀为当事人树立榜样,引导双方感悟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处世哲学,深刻体会邻里和睦的珍贵价值;同时结合真实案例,以清晰的法律条文和鲜活的教训,深入剖析冲突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与后果,让双方清醒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平息争执,以理性态度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现场勘察,明确界限

调查小组依据村里提供的土地分配原始记录,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勘察。工作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态度,对争议土地进行划分。通过拉皮尺、标记等方式,确定以排水沟踏步为左右分界的地界,并向双方清晰说明界限划分依据,让双方心服口服。

达成协议,长效保障

经多次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一致协议。地界以排水沟踏步为左右分界,双方不得再就土地界限问题发生纠纷;医药费各自承担;挡土墙后面,双方不得再栽种树苗。为确保协议能够有效执行,芳溪镇综治中心、派出所联合村委会与双方签订调解协议,镇综治中心干部定期回访,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建立起纠纷化解的长效保障机制。


经验启示

(一)文化引领,德润人心

“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运用,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讲述经典故事,激发当事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礼让意识,为纠纷化解营造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矛盾在柔性劝导中得以化解。

(二)情理交融,法理并济

在纠纷调解过程中,单纯讲法可能会使当事人感到生硬,单纯讲情又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只有将情、理、法有机融合,才能达到最佳调解效果。以情动人,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以理服人,让当事人明白是非对错;以法育人,让当事人知晓行为的法律边界,从而促使当事人主动和解,达成调解协议。

(三)部门联动,协同共治

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离不开与派出所、村委会等多方的协同合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在今后的社会治理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四)预防为先,源头治理

纠纷发生后及时化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工作。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来源:芳溪镇政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