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的嫩江路临时停车场,居民周先生驾车缓缓驶出。正午时分的童画幼儿园,骑手翟女士目送孩子走进校园。深夜的网格工作站里,创业青年李城的公司注册文件刚刚审核通过......今年以来,殷行街道以党建“红绳”串联起治理“千针”,通过综合网格建设交出一份“大题共答”的治理答卷。

制度筑基

构建“135n”网格治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效,殷行街道紧扣区委“多格合一”部署,创建“一网统管、三级穿透、五员常驻、n方协同”治理范式,以精细化、智能化手段推进基层治理。

5个综合网格实行“双网格长”制,统筹常驻力量与报到力量“十大员”下沉一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确保指令直达一线、问题高效响应。配套每日晨会即时协调、每周联席会破解难题、月度考评压实责任的“五会联动”机制,明确网格职责清单,杜绝推诿扯皮。同步强化数智赋能,整合12345热线、物联设备等数据构建预警模型,智能识别占道经营、消防隐患等问题,实现“主动发现、精准派单、快速整改”。

这一体系通过制度筑基、组织聚力、技术提效,为人口密集型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杨浦方案。

大题共答

破解最难民生方程式

面对民星一村多层住宅与学校交织的停车难题,第五综合网格充分发挥“多格合一”工作机制,联动城管、交警、房办等治理力量开展共商共研。经深入摸排协商,最终拆除嫩江路护栏,在沿街一侧清理出540平方米空地,增设40余个夜间临时停车位,并协调太平洋生活广场推出定制停车优惠套餐,分流居民停车压力。

同时,民星一村第二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挖掘内部资源,对幼稚园东侧裸露地面的杂物和死树进行清理,通过硬化改造新增30个车位,同步修订停车公约加强外来车辆管控。居民陈师傅感慨:“现在夜间停车心定了,还能享受广场优惠,真是双重保障。”


聚焦市光路739号示范点建设,殷行正全力打造“党群+政务+治理”融合的治理枢纽。未来,一楼规划整合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骑手驿站及“15分钟生活圈”导览屏,集中提供政务服务与便民资源。五楼拟建成第四综合网格工作站,通过“一网统管”中枢归集城运、12345热线等数据资源,推动“精准派单—联动处置—跟踪问效”模式落地。建成后,群众诉求将通过网格系统智能分拨,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为破解噪音扰民、跨域纠纷等高频问题提供新路径。

双向奔赴

构建最暖治理共同体

如何更好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保障?街道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构建全链条权益守护体系。针对骑手子女入学难题,网格激活“10分钟响应链”,72小时内为女骑手子女开辟绿色通道完成面试入学。延伸服务触角,在区检察院支持下设立公益诉讼服务点,培育13名骑手担任“食安哨兵”。同时,第五网格将党建联席会议与“三所联动”融于一体,集结司法、公安等9部门协同处置,促成“欠薪当日清偿+平台监管强化+权益通道建立”三位一体保障,并依托综治中心“检法联动点”固化为长效制度,形成全周期闭环管理。


在殷行街道,新就业群体也通过反哺的方式化身基层治理“生力军”,60名骑手担任兼职网格员深度融入社区。通过“随手报”机制巡查发现井盖破损、飞线充电等隐患23处。汛期协助排查老旧小区高空坠物风险点,形成“服务—反哺”双向循环。街道以积分激励、荣誉表彰等激发参与热情,推动骑手从“服务对象”转为“治理伙伴”,织就“人人共治”的温暖网络。


范式重构

打造长效治理新引擎

街道坚持守正创新,以多维融合的治理实践推动网格效能持续进阶。在综合网格中构建双向赋能机制——党员志愿者积极走访企业商户排摸隐患需求,网格指导员跨前对接市监、城建等部门形成闭环处置。紧盯高频治理场景建成联勤指挥平台,通过“数治助手”轻应用实现安全生产检查、河道巡查等场景流程再造,推动跨域隐患“一屏发现、协同处置”。


依托网格“能人库”延展治理触角,既组织社区达人参与楼道治理微更新,也邀请高校规划团队参与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形成社会化协同治理网络。着眼新兴群体特点打造柔性治理路径,将频繁投诉居民发展为政策宣传员,把新就业群体诉求办理转化为社企共建项目库,持续积蓄内生治理动能。全要素联动的治理生态,让基层从疲于应对“问题清单”逐步转向主动经营“资源清单”。

在殷行街道的网格坐标系上,“多格合一”既是用绣花功夫织就的民生保障线,更是以机制创新重塑的治理进阶路。当党建工作的“红色动能”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增量”,一幅“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新版图正次第展开。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