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我们有着千年的中药历史,为何却被日本霸占83%的中药市场?又何为日本斥资43亿人民币收购中国药企,让千年古方成了日本的专利?
中药商业的博弈
日本汉方药2022年出口额达24.3亿美元,占据全球中药市场83%份额。这个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医药贸易白皮书》,显示日本津村制药等企业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中药配方专利,源自中国的古方成为了日本企业的摇钱树。
日本在1974年就将汉方药纳入医保体系,厚生劳动省批准了148种汉方制剂进入医保目录,这直接刺激了产业发展。
津村制药的年报显示,其核心产品"六君子汤"的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这种源自宋代《和剂局方》的配方,通过现代制药工艺改良后,成为治疗慢性胃病的畅销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2000-2020年间日本企业注册的中药相关专利达2.3万件,其中改良古方的复方制剂占67%。比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加味逍遥散",日本在颗粒剂型、提取工艺等方面注册了47项专利。
资本对中药市场的垄断
津村制药2021年斥资43亿日元收购中国"紫光辰济"药业,这个创立于1918年的老字号拥有115个中药批文,类似案例还有2023年收购陕西某药企的汉方提取生产线。
日本企业通过控股获取完整产业链,中国中药学会统计显示,日资已控制我国12%的中药饮片产能。这些收购不仅获得生产资质,更重要的是取得与古方相关的工艺数据。
日本汉方药实行严格的《品质标准书》,对药材种植实施"溯源管理",比如津村在云南自建的1200亩茯苓基地,从土壤重金属含量到采收时间都有精确控制。
相比我国部分药材市场仍存在农残超标问题,日本汉方药的284项检测指标使其顺利通过欧盟GMP认证。这种标准化生产使其在国际市场溢价率达300%,同样成分的六味地黄丸,日本产品价格是国产的8倍。
日本主要汉方药企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普遍在8%-12%,而我国上市中药企业平均仅为3.7%。津村制药设有"古典方剂现代化研究所",每年筛选2000多种药材组合。
中药品牌营上的差别
日本汉方药采用"西药式"推广,将《伤寒论》中的"少阳病"对应现代医学的"自主神经紊乱",用双盲实验数据说服西医群体。大冢制药的"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通过30项临床试验打入60国市场。
而我国中药国际推广仍多停留在文化传播层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调查显示,海外消费者认知度前10的中药品牌中,日本企业占据7席。
日本政府设立"汉方药国际化推进协议会",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50%的补贴。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汉方药被列为重点出口商品,享受关税减免。相比之下,我国中药出口仍面临37个国家的不合理技术壁垒,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药出口因检测标准差异导致的退货损失达2.4亿美元。
虽然我国2008年就建立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但已公开的1.2万条古方信息反而成为他国研发参考。日本汉方药基础方剂中,78%能在《普济方》《千金方》中找到原型。
由于国际专利体系不承认传统知识原创性,日本企业通过微量调整即可获得20年专利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在海外注册的中药复方专利不足日本的1/10。
需要澄清的是,日本汉方药市场83%占有率主要指经现代制药工艺改造的中成药。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我国仍是中药材原料最大出口国,占据65%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每吨中药材出口均价仅4300美元,而日本经深加工的汉方药出口均价达12万美元/吨。这种"出口原料、进口成药"的剪刀差,导致我国在中药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我们要客观看待中日中药产业差距,既要承认日本在标准化、专利布局方面的领先,也要看到我国在药材资源和临床经验上的优势。
对于我们来说,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但也不能抱着老本要饭吃,只有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才能让千年古方真正造福全人类。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