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闻,真不适合牛马观看。随手划拉了一下热搜榜,猿辅导的员工猝死在公司、35岁脑干出血的程序员谈现状……老板领导们对此视若无睹,唯牛马深感牛马之艰辛。因此,看不下去,一言难尽。

讽刺的是和这些同时登上热搜的,还有一条内容:猿辅导招牌信息称“不加班”。

你们是想说“猝死系个人身体原因”吗?



不得不讥讽几句,毕竟前一条猝死在公司的报道里,刚提到了员工爆料,单日加班超6个小时,上厕所要报备。劳动法?劳动法似乎不是很想理会这些事。

单日加班超6个小时,按照单日标准工作时间8个小时算,一天至少干14个小时。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你必须把超过40年的生命奉献给公司。

离谱到这种程度了,还见不到《劳动法》发光发热,我简直要怀疑它是否真的存在。

显而易见,常年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下坚持,无异于刀口舔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么。人们必须“走钢丝”,那么猝死,说句难听点的话,已经没法让更多的看客有太多意外的情绪。

另外,我以为这类现象,媒体也有很大责任。两三天前的一篇稿子里吐槽过他们宣传“90后男子搬砖9年攒下200万”的事情。本就是超负荷的工作,以身体的疲劳和损害来换取金钱,他们却还要冲着“别人一天扛1000块砖,自己就扛2000块”、“只要努力干,一天挣1000块”这样拼命工作的极端行为去宣传。

媒体想表达的,无非是“别整天说钱越来越不好赚啦,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啦。钱还是有的赚,且很好赚的。你之所赚不到,多半是你不努力。”

可代价呢,他们却没说。他们也绝对不去说。“竭力负薪,火未及炊,而身已焦”,他们漏掉了最关键和人性的部分。

不过人总会因为看到点什么,而后叹息、警惕,于是逃离。

员工猝死在公司的新闻报道后面,记者采访了一名该公司的员工,员工称自己听说“猝死事件”后马上提离职,工作两天的确感觉很累,有一起培训的人第一天就走了。



这是个聪明人,与其等ICU拉响警报,不如在加班群里先退群。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逐渐在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的警告下、在看到更多的悲剧之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哪怕那种选择可能让生活的拮据雪上加霜。因为再如何励志的宣传,在惨不忍睹的现实面前,都一文不值。

这也是开头所提到的另一条热搜的内容“35岁脑干出血的程序员谈现状”,他谈什么现状?早知今日,当初打死也不那么卷。

不知道是否算作巧合,这样两条“因果缠绕”的报道,竟在同一天上了热搜。或许,也是冥冥中的一点警示。

这位长期熬夜的程序员说了很多,当初面临裁员,精神压力巨大,熬夜加班干活,能多赚一点是一点,出现手麻脚麻这样的现象,根本不去在意。然后那一天到来,突然的呕吐,趴着动也动不了,送到ICU住了28天,又去康复医院待了70多天,40多万花掉了,家里开始负债。

直到今天,肌肉还萎缩着,舌头歪了,手拿不住东西,他悲观的说:这辈子得一直做康复,可能也没有办法完全康复了……自己是个前车之鉴,大家如果觉得累了,就歇一歇。



他说得对,这是一个警示,他是一个前车之鉴,因为这不是一个“懂不懂”的问题,而在于“如何抉择”。

道理,大部份人其实都很清楚,超负荷的工作,是以生命和健康作为代价。可问题在于,拒绝加班,你就找不到工作;不燃尽自己为公司发光发热,领导就强行逼迫你辞职。是的,他们连裁员的代价都不必支付,他们有一千种办法让你自己滚蛋。

人们,都知道这样预支身体,不好。可人们也必须弄到一点钱来维持生存。在悲剧和前车之鉴的事例频频出现之后,一些人会开始作出选择,“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是庄子的原话,在有得选的时候,请选活着。

当然,如果“劳动法”没有隐身,那么情况将有极大的不同。另一点是,经济。公司不景气的时候,他们一定会选择靠节省用人成本的方式,尽可能的保住自己和公司的利益。为什么?因为劳动法喜欢隐身啊,他们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我们该明白,生命不是KPI,身体不是燃料。真正需要康复的,不只是那位程序员的身体,还有这个系统的神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