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陕西周原遗址成功入选,这是继2003年和2015年之后,周原遗址第三次获评这一被称为中国考古“奥斯卡”的奖项,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古代遗址。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按年代早晚顺序)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



周原遗址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交界处,总面积逾30平方千米,是最大的先周文化聚落和西周都邑聚落。



考古确认的周原遗址三重城垣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以来,该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方米,先后发掘了两座先周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的三重城垣,并完整对其中的大城东门和宫城南门进行了清理,初步揭示了周原聚落的城垣结构,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填补了以往西周城门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对中国古代城门结构形制的认识。



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上刻着最早的“秦人”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清理出卜甲、卜骨残片213片,初步辨识出刻辞295字。这是继周公庙遗址之后,发现西周甲骨文字数最多的一批。甲骨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方面,历史价值重大。

周原考古始于20世纪40年代,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让大型建筑、青铜窖藏、墓葬等一批古代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让周原遗址在2003年和2015年两次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庄李村发掘了多座灰坑,并从其中清理出一批陶模、陶范,从而确认这里是一处西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作坊。这是此类遗址首次在周原范围内被发现,为西周铸造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正是凭借这一重要发现,周原遗址首次获评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现收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青铜轮牙马车

2014年9月起,考古工作者以位于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贺家村凤雏建筑群为中心,对区域内的墓葬区、大型夯土基址及青铜轮牙马车和周原遗址内的水网系统进行了调查发掘。进一步理清了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分区,从而实现了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的“梅开二度”。

盘点陕西的“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就是老陕“凡尔赛”的底气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自1990年开始一年一度,算上本次入选的周原遗址,陕西已有31项考古成果入选,这也为老陕在历史文化方面“凡尔赛”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从入选年份看,在1990年、1994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中,陕西每年均有两个项目入选,2003年更有三个项目成功入选,充分彰显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深厚底蕴。



芦山峁遗址

从分布地域看,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和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这两处年代距今最久远的项目均位于陕南地区,石峁遗址、芦山峁遗址、寨沟遗址这些史前和商代遗址均位于陕北地区。在当时,这些地区都是神州大地上先进的文明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才逐渐集中至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这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路线。



石峁遗址



杨官寨遗址

从遗址年代看,夏商周“三代”及史前的考古遗址成为陕西入选项目的“大头”,共有16个项目入选(不包括时代从春秋战国延续到汉代的西汉秦汉栎阳城遗址和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石峁遗址、杨官寨遗址均为两度入围,周原遗址更是三度入选,体现了陕西在中华文明起源、演进阶段,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汉文帝霸陵(江村大墓)和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

从遗址类型看,以西安江村大墓、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及其彩绘陶俑、唐太宗昭陵为代表的帝陵考古格外引人关注,充分印证了“陕西的黄土埋皇帝”这一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此外,秦汉隋唐时期的道路、陶窑、桥梁、城池等遗址考古,为还原十三朝古都辉煌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实物资料。



陕西考古博物馆是目前展出“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最多的博物馆

从成果转化上看,石峁遗址、韩城梁带村两周遗址、汉长安城、汉景帝阳陵、麟游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等,在考古发掘完成之后,均成为了所在区域重要的旅游景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大量出土的精美文物,也成为了多座省内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尤其是2022年建成开放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涉及二十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充分体现了展览的含金量,并在文博热的当下,让其成为西安热门的景点。

“一锄头下去挖出国宝”

这事在周原有多常见?

1976年年底,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生产队的队员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土块下的青铜器。他们保护好现场,并向上级作了报告。

考古工作者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发掘,让一处尘封上千年的西周青铜器窖藏重见天日,出土103件青铜器,74件带有铭文器,其中还有墙盘、折觥这样的国宝重器。



庄白一号窖藏发掘现场

这个被学界命名为“庄白一号”的青铜器窖藏,是中国迄今为止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青铜器窖藏,根据铭文推测它的主人应该就是在《封神演义》中出现的殷商重臣微子。他的家族在归顺西周之后,先后辅佐了七代周王。这一家族的荣耀被微子的后人史墙刻在了墙盘之上,本来是用来缅怀祖先、以启后人的,却在千年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成为印证西周君王世系的重要佐证。



“裘卫四器”之一的卫盉及铭文

在“庄白一号”窖藏横空出世前一年,在邻县岐山县的董家村,同样是因为挖土作业,让另一处窖藏重见天日。一共清理出37件青铜器,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裘卫四器”——这四件青铜器上记录了裘卫与矩伯等贵族进行土地交易以及维权包括维权的过程,被法律史学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民事诉讼记录。



杨家村窖藏

进入新世纪,依旧是挖土作业,眉县杨家村的5名村民意外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青铜器窖藏。经过紧急发掘,共发现青铜器27件,且件件器物有铭文,其中就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盘——逨盘。这件“中国第一盘”底部的300余字的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征战、理政的历史,对西周王位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所记载的西周诸王世系名号和次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逨盘

这一发现也最终入选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位农民也因护宝有功,当选了“2003年度中国杰出文化人物”。

如果梳理几十年来关于周原地区的文物报道,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当地村民的挖土作业。据统计,仅从2003年到2021年,宝鸡市各县区连续涌现了26起农民自觉保护文物的先进事迹,出土文物633组827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精品。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青铜器考古成就与宝鸡农民发现、保护文物的行为密不可分,农民自觉保护文物的平凡壮举与“国之重器”一样价值连城。

为了表彰这些护宝的群众,也为他们保护的文物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陕西曾三次组织群众保护文物成果进京展览。分别是2003年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的《盛世吉金——中国·宝鸡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首展》,2007年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后土吉金、国宝荟萃——陕西宝鸡农民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以及2013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守望家园——陕西宝鸡群众保护文物成果特展》。

来源:西部网 D21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