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之际,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以其独特价值引发学界关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后强教授基于实地调研指出,该遗址不仅改写了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认知框架,更为解码早期人类文明演进提供了关键性实证。



作为目前国内罕见的全要素旧石器时代遗址,濛溪河遗址呈现出五大核心特征:多学科证据链的共时性特征,系统揭示出约8万至6万年前古人类广谱资源利用模式;植物遗存发现的唯一性特征,填补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关键证据空白;物质遗存的丰富性特征,囊括石器、木器、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全方位行为要素;文化堆积的密集性特征,展现出旧石器时代资源集约利用的突出案例;学术认知的颠覆性特征,其植物系统利用、艺术萌芽等复杂行为,彻底重构了关于东亚文明“静默期”的理论模型。



自2022年启动系统发掘以来,考古团队已获取石器3万余件、动物遗存18万件及植物种子果实6万余颗,新近发现的15处遗址群点更将遗址总数扩展至97处。李后强强调,对遗址研究需构建多维认知体系——系统观念聚焦文化层叠压关系与生态链互动,进化观念解析技术工具与认知能力的协同发展,全球观念则需将之置于亚欧大陆文明迁徙的宏观图景中考察。











遗址地层学特征显示,此处可能为古人类废弃物料堆积经地质变迁形成的特殊文化层,完整保存了晚更新世人类与环境互动的立体图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发掘面积的扩展,该区域存在发现人骨遗存的科学预期,或将实现与“资阳人”头骨化石的时空关联,为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关键性节点证据。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标志着濛溪河遗址研究进入新阶段。当前揭示的文化内涵仅为冰山一隅,其地下封存的物种信息、技术遗存及生态密码,有望持续更新人类对旧石器时代技术革命、认知跃迁及生存策略的深层理解。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基点,濛溪河遗址的持续研究将重构巴蜀文化纵深维度,为解码人类文明演进提供东方视角的独特注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