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著名作家、“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100岁华诞,也是10卷本《徐光耀日记》出版10周年。4月20日,由《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和未来作家书院联合主办的“人庆百岁,书贺十年一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暨《徐光耀日记》出版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北京、河北、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徐光耀先生通过视频向与会嘉宾和当年参加日记整理的所有朋友表示了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
《徐光耀日记》的整理出版纯属偶然。据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委员会主任闻章介绍,徐光耀记日记始于1944年1月1日,那时他19岁,是一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正处于抗战第一线。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坚持不间断记日记。保守估计,他现存的日记全部放在一起,字数在一千万字以上。2006年左右,徐光耀为了便于他的忘年交、打算为他写本传记的闻章深入了解他,向闻章出示了他的全部日记,正是在读了徐光耀的日记之后,闻章完成并出版了《小兵张嘎之父一一徐光耀心灵档案》一书。
《小兵张嘎之父一一徐光耀心灵档案》出版了,但读过徐光耀日记的闻章对这些日记再也不能放下,他感觉这些日记非同一般,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记录,更是一名战士的成长史,是时代行进中的一个历史切片,是人类史上个体生命的一个时代标本,具有非常大的信息量,堪称宝库。于是,从此每遇时机,闻章便会提及徐老日记,希望能有人把这个宝库真正挖掘出来。2013年,时任河北阅读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潘海波听到闻章说及日记的事情后,立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很快就经其单位研究后确定,由其单位所属的《藏书报》牵头整理。他们首先征得徐老授权,然后动员、组织起一支二十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成立日记整理委员会,聘请闻章为主任,开始整理日记。日夜奋战,用时两年,终于在2015年整理完成并正式出版了10卷本、440万字的《徐光耀日记》。
《徐光耀日记》出版后,迅速以其不同寻常的特色在文坛内外引起关注。据闻章介绍,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兆骞看了《徐光耀日记》后,认为这部日记记录了徐光耀自己的原生态生命片段,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细节,为历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证词。汪兆骞认为,徐光耀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及其日记的成就,将永远超过其文学创作,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册。著名学者丁东读了《徐光耀日记》则感慨万端,说读《徐光耀日记》比读小说有意思。闻章分析:“《徐光耀日记》不是创作,是记录,是这一个,时空中的唯一。它的最大特点是真实:私密,原始,芜杂,琐碎,原生态。徐老以日记的方式,收藏了全部的自己。自己的对,自己的错;自己的大,自己的小,自己的丑,自己的美,以及与自己相连的世界,全在这儿。本为私藏,不欲人知。”故而,它才被学界如此看重。
作家刘江滨研讨会上发言,他说,《徐光耀日记》堪称一部人生大书,是作者家国情怀、心灵秘史的本色赤诚的展露,具有历史、文学、文献、民俗等多重价值。读这部日记,让人时而心潮澎湃,时而蹙额疾首,时而心惊肉跳,时而云淡风轻,心跳随着作者的记述与之同频共振。这部日记有芥豆之微,也有狂澜之巨,生活琐事与时代风云一并坦陈于作者笔下。
河北人民出版社编审付聪当年参加了日记整理,她说,《徐光耀日记》是微观史的血肉标本;是创作与真实的双面镜;是知识分子的求真史诗;是记忆传承的活体教材;是物质性的历史证据;是一座抵抗遗忘的纪念碑……《徐光耀日记》的意义和价值是多维且厚重的。然而最要紧的是:《徐光耀日记》以“不完美的真”抵抗“完美的伪”。
《徐光耀日记》出版后,以其丰富的资料性,推动了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祝晓风说,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见到了分量很重的学术成果,这就是程凯发表的长篇论文《“深入生活”的难题——以《徐光耀日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年第2期在头条显著位置,破例一次发表这篇五万余字的长文,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有力地说明《徐光耀日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说明这部日记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宝库。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新的文学材料的发现、出版,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祝晓风进一步认为,已经整理出版的《徐光耀日记》四百余万字,时间跨度1944年至1982年,达三十八年。这个体量,放眼古今中外文学史,都是可以拔得头筹的。这部日记内容涉及多个时期,不仅是徐光耀跌宕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恢宏磅礴的大时代的真实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八路军和冀中人民,如何英勇顽强地抗击日寇、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家园。现在健在的老八路军已经很少了,而当时的艰苦环境,也不允许每个人都能有记日记的条件。因此,《徐光耀日记》先天地具有非凡的革命历史意义。
由于徐光耀系多年军人,他的日记所记远不限于文学,所以他的日记的影响范围也远远超出了文学界。2020年,湖北《社会科学动态》第5期发表了署名石俊燕和董劭伟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从〈徐光耀日记〉看战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作者认为,抗日战争与国共三年内战时期,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军事活动。在内外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部分士兵出现迷茫恐惧、消极避战的心理状态。中共在军队中通过纪律、实践、情感等方面采取积极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民军队实现了高度的规范化与组织化,成为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徐光耀日记》中所记载的基层部队士兵的日常状态,为认识党组织如何进行军队建设提供了具体例证。
小兵张嘎博物馆馆长殷杰从小就迷《小兵张嘎》,后来遇到徐老,与之成为忘年交。他读《徐光耀日记》遍数最多,理解最透,运用也最好,且使《徐光耀日记》流布最广。研讨会上,他和大家分享了他是如何把文字的《徐光耀日记》变成了鲜活的人间故事的。通过日记中的线索,殷杰按图索骥,联系上了徐老仍在世的老战友、老同事,联系上了徐老已故师友的后人,演绎出诸多真情场景。他捐献出自己的诸多藏品,助力于徐光耀文学馆、“华北联大文工团在束鹿”展馆、元氏县胡家庄金学铁纪念馆、辛集贾李庄陈强纪念馆等等的建成。他还联系作家周永战,促成了华北联大传记《火种》一书的写作、出版。
周永战是徐光耀先生同乡,他在发言中说,我陆续以《徐光耀日记》中的材料为主线,写成多篇文化随笔,2023年8月结集成《光辉岁月》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24年5月,我创作的《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主线和主要材料依然来自《徐光耀日记》。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的第一所大学,规模大、时间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华北联大在束鹿和正定办学的这段历史,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火种》一书正好填补了华北联大研究的这段空白。读到日记中徐老1950年至1953年在中央文学研究所求学的历史,再次让我感动,于是我又查阅大量资料,创作了《流金:徐光耀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现在正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审读阶段。
《藏书报》总编辑王雪霞是日记整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回忆了当年整理日记的过程和感受。她说,日记整理工程开始于2013年7月,2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散在各处,分头整理、录入。难处在于,因战争年代行踪不定、空气紧张、纸张缺乏,日记本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从敌人那儿缴获的、记账簿改的、白报纸订的,有的还遭到了水的侵袭。墨水也是用颜料自己沏的,字小如蚁,且字体多样:繁体、草体、流行体、自造字、错别字,再加上专用术语、众多的前后并不统一的人名地名等。新中国成立之后,日记本变得豪华、整齐,但字迹依然密匝匝。但就是在这个有时堪称艰难的整理过程中,每个人在参与,在感受,在重新活过。一个个变成了徐光耀,跟着日记中的徐光耀,跟着他成长、跟着他跳宕、跟着他经受。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程凯,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崔立秋,河北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志浩等也在学术研讨会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其中程凯的发言既非常理性,又颇为动情,他说,阅读徐光耀几十年间创作的作品、阅读他上百万字的日记,时时能感觉到他这个人难以消磨的“真”,时时感动于他的诚挚、朴实、勇敢、重情义、不掩饰。他撰写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记录历史一丝不苟,充满历史的沉重与洞察,却绝少私怨,更无丝毫的虚无气。他真是一个大写的“人”。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我们会不断去研究、解读他的作品,不过,更值得充分认识、理解的是这个堪称英雄的“普通人”,这个经历了中国百年跌宕历史而卓然屹立的人。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在研讨会结束时对研讨会进行总结。李浩说,不同向度,不同维度,不同侧面,不同注重——与会的各位学者专家,研究者和日记整理者,有大情怀的收藏家和从《徐光耀日记》获取滋养与惠泽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再次面对这套十卷本的大书,当我们再次面对那个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感怀的真灵魂,我们的心依然会受到感吁、感染和激荡。在这十年的时间里,读到《徐光耀日记》的朋友是有福的,他们有着率先的获取,这些获取或许可以与我们的血肉相连。我也希望,这套书,能被更多的人读到,能够获得更多的重视。在即将到来的读书日之前,我也愿意,向朋友们特别推荐这套《徐光耀日记》,它对我们了解研究徐光耀先生的人生经历、文学经历和思想经历,了解研究一个战士、一个作家的精神成长和人格成长,了解研究个体角度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感受,了解研究具有血肉感的历史命运中的个人选择,都有着极度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学术研讨会由河北省出版总社首席编辑、《徐光耀日记》编委潘海波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高洪波、著名作家莫言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发来贺诗。